在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山深处,海拔数千米的草甸上,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博士生韩霜正俯身仔细搜寻。突然,她的目光定格在一株不起眼的小草上——这正是今天的“主角”祁连獐牙菜。眼前这株祁连獐牙菜果粒饱满,是区域内生长状态极佳的样本。韩霜取出采集铲,仔细地把植株从草甸中挖了出来,植株最终被完整带到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青藏高原种质资源库的实验室内。
在实验室里,通过标本扫描仪,祁连獐牙菜留下了“草生中”第一张全身高清照片,记录下它最原始的模样。随后种子离开植株,开启了作为种质资源的下一个旅程。
经过风选仪、分样盘、数粒仪等层层筛选后,符合初步标准的种子被置于显微镜下。科研人员通过细致观察、反复对比,再次选取最为饱满的种子,进行含水量和发芽率测试。只有各项指标合格的种子,才能被装入密封罐。科研人员将采集时间、地点、采集人等信息,以及物种名称、特性等物种信息详细录入种质库管理系统,随即生成一张专属二维码标签。这张标签如同种子的“身份证”,贴好标签的密封罐最终被送入植物种子库,开启长期保存的历程。
走进植物种子库,一排排库柜上有序摆放着2024年从青海省各地采集而来的500余种各类植物种子。每一份种子都如同一份珍贵档案,不仅能追溯其原产地,更为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实现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提供了重要支撑。
“青藏高原地区植物物种极为丰富,数万种植物在此繁衍生息。每年7月到9月,我们都会精心组织科考队深入野外开展采集工作。通过持续不断地采集、科学分类、规范入库,将这些珍贵的高寒植物种质资源妥善保护起来。”韩霜向记者介绍道。
2021年,根据《青海省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工作方案》要求,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牵头,联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大学、青海省畜禽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和西宁植物园等十余家省内外科研单位与高校,共同建设“青藏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沈裕虎说:“种质库的建设紧密围绕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和绿色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建成集种质存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科普宣传和资源共享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研发共享平台。它将成为全球第二个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第一个在高海拔生态脆弱区建成的种质库。”
“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评价、积极创新、共享利用”,种质库以长期库为核心、以中短期库和种质保藏圃为依托的青藏高原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体系,构建种质保藏中心、种质研发中心和种质信息数据中心三大功能区块,形成150万份以上种质保存和5000份年鉴定分发能力。
据介绍,目前,种质库已取得丰硕成果。建成了馆藏标本量达60余万份的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这是保存青藏高原生物标本数量最多、种类最全、馆藏最丰富且标本采集覆盖范围最广的标本馆;建成保藏容量达30万份的动物种质自动化存取库;建成近1500平方米的植物和微生物库、植物加速培养间和低温/超低温保藏库等设施,已累计收集入库各类种质资源8.43万份。
此外,依托西宁植物园建设的植物种质资源圃保育有青海固沙草、大花红景天等珍稀濒危植物50余种。在囊谦和祁连,分别设立了华福花和祁连獐牙菜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并架设微型气象监测站、红外相机等设备,对目标植物及其生长环境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测。
走进微生物库,这里的仪器更加精密专业。模拟植物生存环境的培养箱、摇床,用于开展实验的试验箱,以及存放真菌、细菌的恒温恒湿箱等设备有序排列。当从野外植物栖息地水体、土壤中采集的植物根部真菌被提取、分离后,科研人员会对其进行多次纯化,最终完成菌种保存。取出叠放在一起的一个圆形培养皿,在时间的演变下,菌丝开始生长,呈现出各异的形态。在科研人员眼中,这些生长旺盛的菌丝,蕴含着解决生产中植物萌发率低问题的关键。
在种质库的细胞培养室、测序分析室、植物培养室、基因库、核酸提取室、野生植物保藏驯化间等处记者看到,每一项实验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每一份种质资源都得到科学、细致保护。
种质库已上线运行样本信息采集管理和种质库环境监控等种质库管理系统,完成青藏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网站建设,在网站上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植物名录数据集、羌塘高原植物名录数据集等数据集,搭建了青藏高原动物基因组数据库等,数据量超过80TB。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6月,新的种质库科研实验楼将破土动工。这座地上3层、地下2层的实验楼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种质库的硬件设施水平,更好地满足科研实验需求。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计划在下半年组织科考队,除了继续在青海开展工作外,还将奔赴西藏、四川等地区,收集和保存更多珍贵的种质资源,为守护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记者 晴空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