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古老刺绣技艺熠熠生光

秋雨霏霏,走进尖扎县康杨镇城上村文化大院,原本热闹的大院在秋雨的洗礼下安静如斯,雨水打在瓦片上、树叶上,滑落在地上,淅淅沥沥,滴滴答答。一场由尖扎县文体旅游广电局主办、县文化馆承办的乡村振兴技能培训之青绣培训班在这里火热开班。

在文化大院会议室内,十余名绣娘正专注地创作着各自的作品,细细的剁针牵引着彩色丝线在绣布上穿梭,一针一线间,活灵活现的图案渐渐显现:盛开的牡丹、出水的莲花、惟妙惟肖的动物,银针轻舞,丝线摇曳,若凝神静听,便可听到针牵着丝线穿过底布的声音……“老师,这里配哪个红色好?”“老师,莲花的叶子掺上还是平针?”安静的会场内,不时传来掺杂着青海方言的询问声。大家口中的老师,正是培训的刺绣技艺主讲马秀英。康杨镇河滩村村民马秀英,她从小喜爱刺绣,在康杨镇一带小有名气。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被誉为“指尖芭蕾”的刺绣技艺重焕青春,也让马秀英从一名刺绣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发展成为拥有600名徒弟的技术指导老师。

在40岁之前,马秀英一直把刺绣当作爱好,从未想过要靠此做一番事业。转变还得从2008年卖出的那件刺绣作品说起。那几年,家家户户流行绣十字绣。热衷于刺绣的她购买了一幅长380厘米、宽80厘米的《清明上河图》,白天去地里干活,晚上回到家抽空绣,断断续续花5年时间终于绣出成品。很快,经朋友介绍《清明上河图》竟卖出了35万元的“天价”。这次成功的交易,让她嗅到了刺绣行业的商机,也坚定了靠刺绣创业的决心。正所谓学无止境,为了让这门传统技艺得以更好地发展和传承,马秀英不断改进针法、提升技艺,学习吸收秦绣、苏绣等其他不同流派的刺绣技艺。并于2013年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收购绣娘们的刺绣产品,带动当地妇女居家就业增收。

2018年对她而言是个转折年,在尖扎县政府的推动下,马秀英参加了青海省乡村旅游暨扶贫产业启动大会,第一次让刺绣作品走出了小作坊,接受市场的考验。2015年马秀英被聘为青海省巾帼手工制品培训基地的刺绣培训讲师。有了新身份干劲更足,在县文化馆及妇联、残联、康杨镇政府等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下,马秀英开始在尖扎县康杨镇各村忙碌、穿梭,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家境困难妇女、留守妇女和残疾人,陆续开展传承发扬民间刺绣技艺培训。截至目前,她已经帮助康杨镇14个行政村的600名妇女掌握了刺绣技艺,并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她不仅免费教学,还会去劝说大家来学习。2020年,马秀英创建的康杨镇馨馨刺绣工坊入选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扶贫开发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录。2021年她被认定为黄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尖扎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团扇、钥匙扣、手提包、帽子,但凡可以运用于生活,马秀英无所不绣。“非遗技艺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不仅是继承,更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时尚的内涵,让非遗传承也能‘潮’起来,吸引更多人关注。”康杨镇河滩村村民马尕娘,从七八岁时就看奶奶在家做刺绣,十几岁动手学做刺绣。2017年,她加入马秀英的青绣工坊,凭借精湛的刺绣技艺,已成长为合作社的得力干将。“这几年,农闲时节好多媳妇忙着在家做针线活挣钱。一件绣品卖出去,家里的零用钱就够了。”马尕娘说。过去,刺绣对于农牧区妇女来说是日常技艺,而如今,它已走出家门走向市场。随着刺绣收入的改变,也悄然改变了绣娘的生活和家庭地位。“还有一部分残疾人在家里进行作品绣制,我们没有规定时间,只要她们完成作品就可以拿到合作社来,按件付费。”马秀英说,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多数人务农、务工两不误,实现双收益,大部分居家灵活就业的绣娘一年可以实现10000元的经济收入。

对于将来的发展,马秀英在两年前就有了打算。“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绣娘过上‘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幸福生活。今后,我想扩大合作社的规模,把展厅和绣房分开,设计研发更多刺绣文创产品。用我们手里的针和线绣家乡的美丽河山,绣我们的民俗文化,绣我们老百姓日新月异的生活,努力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特约记者 马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