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邓智华

“你一定要坚持锻炼身体,少吃辛辣、油腻及冰冷食物。”6月17日,在宜章县天塘镇天塘村卫生室里,46岁的谭鉴军正在给病患看病。得知患者3年前因为同样的症状来看过病,谭鉴军迅速翻找出患者之前的病历,结合当下病情开出药方,并嘱咐了一些注意事项。

这位病人刚走,下一位候诊的病人立马来到诊室。“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最多的一天接诊超过100人。”谭鉴军介绍,从事乡村医生工作21年以来,天天如此。

从专科到全科 农村需要优秀的医生

“我爷爷和我父亲都是乡村医生,到我已经是第三代。”从小耳濡目染,行医也成为谭鉴军的志向。

1998年,谭鉴军如愿考上郴州医专,就读临床医学专业。2002年,谭鉴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郴州医专附属医院进修外科。谭鉴军休假回家时,本村村民火急火燎地找到他,希望他施以援手。原来,一位村民在干农活时伤及腿部动脉,出血量极大,随时可能休克。谭鉴军来不及多想,立即运用自身所学,冷静地找准动脉血管进行止血、缝合,将伤者从鬼门关抢救回来。“抢救过程至今历历在目,让我深深感受到农村多么需要高素质医生。”这次经历让谭鉴军有了回乡创办一家外科医院的想法。

谭鉴军所在的宜章县天塘镇天塘村卫生室,在多个导航软件上的名称却是“宜章县兴旺医院”。“医院名都想好了,并且通过了卫生部门审核,也注册了工商营业执照。按现在的情况,这个梦想可能无法实现了。”谭鉴军告诉记者,“病人太多了,村民们更需要的是全科医生。”

病人多到什么程度?天塘镇共42个村卫生室,谭鉴军一人从宜章县药材公司采购的基药占全镇的一半;天塘镇村卫生室一年开放时间达364天半,仅大年初一上午休息,每天工作时间为早上7点到晚上9点;从医以来,谭鉴军诊治病人的所有处方单都保存完好,目前仅手写的处方就超过40万份。

为了满足村民的看病需求,谭鉴军不断学习医学知识。村民野外作业时间长且环境复杂,接触到有毒虫类和过敏植株概率高,导致皮肤病患者居多。为解决患者病痛,谭鉴军先后购买了20多本皮肤科专业书籍仔细研读,并在两年的时间里多次自费前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向专家请教。20多年来,谭鉴军购买皮肤科、心内科、疼痛科、肾内科之类的书籍近200套。

谭鉴军的医术得到病患和同行的一致认可。2008年,年仅29岁的谭鉴军被推选为宜章县天塘镇乡村医疗协会会长,每月带队上门为该镇的乡村医生进行规范化考评,指导乡村医生规范化行医,10年时间里,全镇乡村医生无一例医疗事故。2018年,宜章县成立农村医生协会,谭鉴军再次被推选为协会理事。

从降费到减免 18本赊账记录本

医者仁心,最令医生心酸的无外乎两件事,一是医生面对病情无能为力,二是病人看不起病。“2003年,一例阑尾炎手术的费用是1800元左右。”谭鉴军回忆道,“我清楚地记得,当年为给姐姐交学费,母亲将家里养了1年的4头猪卖了不到2000元。一个基本的手术,可能花费一个农村家庭全年的收入,身为医生,我觉得自己该为看不起病的病人做点什么。”

谭鉴军说的“做点什么”,其实做了不少。

首先是降低诊疗费用。2004年,谭鉴军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的第一件事,就是降低诊疗费用。

谭鉴军开处方有鲜明的特点,不面诊不开处方,所开药物少有整盒、整瓶的。“有些药物一瓶有100粒,如果病人3天服用36粒病已痊愈,那剩下的药物不就浪费了吗?”谭鉴军补充道,“面诊可以准确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身处农村,谭鉴军面对的病患多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许多老人腿脚不便,谭鉴军便上门送诊,上门也不加收费用。邻村82岁老人谭兴德患有心脏衰竭等疾病,其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日常起居只能靠老伴照顾。接到谭兴德的电话后,谭鉴军上门了解老人病情,为其备好药物,为防止老人误用药,还细心地将药物按次分袋装好。谭鉴军说。20年来,谭鉴军上门送诊时骑的摩托车报废了5台。

针对残障人士或家庭困难的患者,谭鉴军则让病人先看病,再给钱。谭鉴军虽然记了账,但从来没有追讨过。“他总是让我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人家条件允许,自然会还账。如果不还,说明人家确实存在困难。”谭鉴军妻子白香粗略算了一下,18本账本记录的金额已经超过了30万元。

从白大褂到红马甲 奉献中愈加充实

宜人宜章、向善向上。2017年,谭鉴军加入宜章县好人协会并担任天塘镇分会会长。在谭鉴军的带领下,天塘镇分会会员从70余人发展到500余人,他本人累计参与志愿服务已超过1万小时。既是白大褂,又是红马甲,谭鉴军的事迹影响了更多人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他自己也过得更充实快乐。

在脱贫扶贫的路上,谭鉴军带领全镇21个工作站500余名好人协会会员对接帮扶223户贫困户。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一户一户上门走访摸底,晚上召集会员开会,研究每一户的脱贫方案,并募集善款近26万元用于帮扶工作。

谭鉴军主动对接帮扶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天塘村谭运兵因患急性髓系白血病致贫,面对巨额的医疗费和渺茫的治愈希望,他一度想放弃治疗。谭鉴军积极帮助谭运兵筹集医疗费、联系医院就医,鼓励其树立信心、接受治疗。同时安排谭运兵的爱人到自己诊所上班,让其家庭有稳定的收入。在他的帮扶下,谭运兵的白血病痊愈,家庭也顺利脱贫。

谭鉴军医术高明,收费低廉,乐于助人,病人和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谭鉴军经常会收到痊愈患者送来的瓜果蔬菜,他都想办法将实物折成现金还给患者。“有些村民三代甚至四代人在我们家看病,他们送‘礼’是最淳朴的情感表达。虽然收礼有违医德,但是这个‘礼’让我骄傲和感动!”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施行,自2009年起,来村卫生室的病人有所减少,谭鉴军反倒非常开心,“‘但愿世间人无疾,何妨架上药生尘。’这副对联我始终铭记于心。”

让谭鉴军感到更开心的是,今年谭鉴军19岁的儿子顺利通过了乡村医生专科学历本土化培养计划,三年后也将回到乡村成为一名“村医”,“老谭家”乡村行医的传统也将继续传承下去。“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还是缺少技术型的医务人员,需要我们这些医务工作者回到农村干一番事业。”谭鉴军深情地说道。

|切换栏目点击快速进入栏目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