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武进
我热爱读书已有多年。
我到图书馆办了张借书证,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如小说随笔、历史哲学、旅行励志等。我的借书证开始每次只能借3本书,数次评为年度“阅读之星”后,借书证升级为现在可以借15本书了。书读多了,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形成文字,希望被更多的人看见,读后有共鸣、有建议、有认可。于是,在借书与还书之间,我收获了纸质阅读的幸福,也收获了精神上的愉悦。
这种幸福与愉悦,让我的生活变得多彩。那年,我看到家乡晚报有个书评的栏目。我把自己的一篇篇书评投了过去。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书评在晚报上发表了,且一发不可收拾。那年,我在晚报上发表了50多篇书评,如《故乡,是心中抹不去的痛》《留住回得去的乡愁》《有人的地方就会觉得温暖》等,提醒我或阅读文章的人:心存善念,灵魂才会有了方向;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
那种美好无与伦比。后来,我开始在网上购买最新出版的书。看热播剧《人世间》,我在网上买了这本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梁晓声满怀深情、立足底层、直指人心,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小说将人性的善、人心的单纯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惊讶、震动、喜欢。书中写的是百姓生活,将励志色彩潜隐在作品当中,对当下青年读者具有教科书意义。
我喜欢类似的书籍。于是,选书、购书、读书、写书评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肖复兴的《正是橙黄橘绿时》、陆灏的《担头看花》等书籍,都摆在了我的案头。我认真读着,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感悟。一篇篇饱满深情与热望的书评作品如《用真情感怀人间》《卖花担上看桃李》等先后在《中国城市报》《阅读时代》等报刊上发表了。那是知识的力量,它让我懂得珍惜当下,更好地热爱这个世界。
我习惯这样的生活。数年过去,我的书越来越多,每次工作变动,整理与搬运书籍成了我的头等大事——有太多的书我舍不得丢弃。为此我还开了个网店,开启了我的卖二手书之路。某天,有书友要买《李渔的窗子》这本书。看到他催得比较急,但我又不知如何在平台上处理,便直接找了家快递把书寄了过去。书友说:“你不担心我不付款吗?”我说:“如果你真的喜欢,送给你都可以。”
有次,作家周华诚发了个微信朋友圈:写书评送新书,限额5人。很幸运,我得到了那本书。我写的书评《充分感受阅读之美》刊登在《教师报》上。为此周华诚还特地感谢了我。作家杨华之送给我诗集《微光》,我写下《我从过客,变成归人》的书评,刊发在《太白风》《宜兴日报》等报刊上。杨华之获悉,又送来新出版的诗集《道滘镇》。当然,我也回赠了我的随笔集《唇齿留香》。
这样的书来书往,我收获了情谊;这样的书来书往,我收获了热爱。热爱可抵岁月长。我感恩每一次与书籍的美好相遇,感谢每一本书中的那些美好的文字。我将珍惜当下,继续热爱读书,那是一道永不告别的心灵盛宴,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心灵历程。人生不易,余生不长,我将尽情地享受这道盛宴、这场历程,我的生活也因为书来书往而变得更加惬意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