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濛
近日,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旨在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工作,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更好地发挥内控在服务财政科学管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近年来,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着力推进内控体系及制度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较好成效。 从财会监督到治理行为与治理能力
“这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内控工作从 ‘体系建设’阶段正式迈入‘质量验证’阶段。”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财务部主任郭云波眼中,《办法》的出台传递出3个清晰且强烈的信号。
一是更加强调“有效性”。过去,行政事业单位的核心任务是建制度,实现内控体系的从无到有,主管部门更关注有没有制度、做没做流程,即形式上的合规。而现在,更强调内控建设得好不好,这意味着监管的重点已经转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运行质量和实际效果。
“也就是说,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控制度不仅要建立,而且还要有效地运行,才能真正起到防范风险、提升管理效能的作用。”郭云波坦言。
二是更加强调“持续改进”。内控评价是内控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可量化的评价体系检验内控是否真正落地、是否有效运行、是否能为单位防范风险和提升治理能力提供坚实保障,从而形成“建设—评价—整改—提升”的内控闭环管理机制。
“因此,现代的财会监管不仅是发现问题,而且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预防问题复发,并推动单位内部管理得到整体优化。”郭云波说。
三是更加强调“自我体检”。《办法》明确规定,“单位应当在年末对上一年度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编制内控评价报告并提交主管部门(上级单位)复核,同时提供能够准确反映各项评价指标得分情况的证明材料”。此举进一步压实了单位的主体责任,意味着内控不是应付上级检查的“选择题”,而是关乎单位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答题”。
“对此,单位高层管理者必须有清晰的认识,自觉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治理,才能最终形成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郭云波说。
从“防火墙”到发展“引擎”
公立医院业务复杂、资金密集、知识密集,又肩负着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重大社会责任,因此,内控建设对公立医院尤为关键。“内控不仅是防范风险的‘防火墙’,更是提升效能、驱动发展的‘引擎’。”郭云波介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立了“高位推进、业财融合、数智赋能、文化引领”的十二字方针,系统性推进内控体系建设。
一是坚持高位推进,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医院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院长担任双组长的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将内控工作提升到医院战略层面。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财务部,作为医院内控建设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落实相关工作。医院内部各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是本部门内控建设和实施的责任主体,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内控建设和实施的有效性负责,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内控,确保工作上下贯通、有效衔接。
在制度建设方面,构建了以内部控制手册为总纲,以预算、收支、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医疗、科研项目和临床实验项目、教学、互联网诊疗、医联体、信息系统十二大模块的实施细则为支撑的“1+12+N”制度体系。
“截至目前,结合各关键业务领域,医院先后制定、修订、完善了220余项管理制度,确保事事有章可循。”郭云波补充说。
二是坚持业财融合,实现内控节点前移。“内控的生命力在于与业务活动的深度融合。因此,财务控制点不能只停留在事后记账和审核环节,需要前置嵌入业务流程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郭云波说。
比如,对于医疗费用的内部监管,医院建立了智能审核规则库,对患者的诊断、医嘱、收费、结算等数据进行多元化智能整合,内嵌合理用药、费用审核规则、医保支付规则等。在医生开立医嘱、出院审核等时间节点进行费用审核,发现疑点就会进行预警提醒,从而实现了医疗费用从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管理转变。
三是坚持数智赋能,推动智慧内控一体化建设。目前,该医院已完成集人力资源、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合同管理、预算管理、项目管理、费用报销、成本核算等为一体的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并与科研管理、采购管理等系统进行对接,在系统内预设控制规则进行预警与约束。比如,超预算项目无法发起支付、不符合政策的报销单据无法提交,对合同付款节点和到期节点、预算执行进度等关键风险点进行预警,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管理,大大提升了内控的效率和刚性约束力。
四是坚持文化引领,积极培育内控文化。制度管人,文化管心。该医院从组织、制度、宣教、技术4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内控文化培育体系。比如,内部控制管理办法明确了各业务科室负责人是本科室内控的第一责任人,将压力从医院层面有效传导至业务一线;将预算执行率、药占比、耗材占比、患者有效投诉等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从而产生内在驱动力。“这些举措让医院内控文化渐渐深入人心,形成行动自觉。”郭云波说。 从制度建设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作为地方省属高校,西安理工大学的内控体系建设具有一定代表性。
西安理工大学财务处处长韩俊仕表示,基于新修订的《会计法》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财会监督的实施意见,西安理工大学内控体系建设于2024年开始逐步发力。
一是与时俱进开展制度建设。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此前财政部出台的内部控制评价试点办法,西安理工启动修订单位内控风险评估、内控审计等办法,并对内控手册进行更新。
二是重点关注热点问题。西安理工结合高等院校的特点,对国家最新政策中涉及的如零基预算、招投标、合同管理等,从内控视角予以重点关注,并在校内开展专项工作。
三是积极推进财会监督、审计监督、巡察监督、纪委监督联动机制。西安理工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定期研判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内控上升至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的高度。对二级单位巡察时,财务部门要提交被巡察单位在内控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巡察时予以重点关注。
“通过以上联动机制,我校将内控作为监督体系的事前控制行为,确保其‘不能腐’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韩俊仕说。
四是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结合当前各业务系统的碎片化现状,我校以数据共享作为信息化建设规划的主要突破点,确保各系统在新一轮建设中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为下一步的内控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韩俊仕说,同时,针对内控薄弱环节,启动了合同管理、收入管理、项目库管理、预算执行数据监管、智能化审核等系统的建设,在规划“面”的同时,把握住“点”,确保内控在单位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