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轶芳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作出部署: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着眼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为新征程上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设定了明确目标。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服务价值,通过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可以量化森林、湿地、草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贡献。另一方面,生态资源可以通过产权确权、资产评估、市场交易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双碳”目标作为核心驱动力,通过2030年前碳达峰的硬性约束倒逼产业升级、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打破高碳发展路径。碳达峰目标的设定,为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明确时间表和刚性约束,迫使高耗能行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升级。通过“双碳”目标牵引,统筹推进四大关键任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增效。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的系统性战略。这一路径以“双碳”目标为牵引,通过能源结构转型与产业低碳化实现降碳,以末端治理技术创新推动减污,两者同源协同,共同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扩绿通过生态修复与碳汇能力提升,为降碳提供自然解决方案;增长则依托绿色经济转型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践中,还需以产业转型为核心,推动传统行业绿色升级与新兴绿色产业培育,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政策层面需构建统一目标体系,强化跨部门协同治理,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激发市场参与活力。
“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抓手。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污染防治攻坚与生态系统优化需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通过工业污染深度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提升环境质量与生态韧性。例如,在重点流域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同步推进土壤污染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绿色转型奠定生态基础。这一过程不仅直接改善人居环境,更为后续能源体系转型提供了环境容量支撑,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降碳提供技术支撑。在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需加快构建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通过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核电安全有序发展,构建源网荷储协同的能源产供储销系统,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不仅是降碳的关键抓手,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基石。通过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突破,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稳定能源保障。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随着新型能源体系的逐步完善,需以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为核心,通过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推进重点行业低碳改造,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这一过程既是对污染防治成果的巩固拓展,更是对能源体系转型的深度赋能。通过碳交易市场倒逼企业减排,推动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向低碳化转型,形成“降碳—增效”的循环机制。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碳达峰目标稳步推进的背景下,需通过绿色消费引导、碳普惠制度推广及循环经济模式普及,加快形成简约适度、低碳循环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这一环节将个体行动与宏观目标紧密结合,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全民参与热情。例如,通过碳积分兑换、绿色出行奖励等机制,推动公众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方位,全面绿色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生态革命。从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生态基底到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技术支撑,从碳达峰目标倒逼产业升级到绿色生活方式凝聚全民合力,中国正以系统思维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正以实践诠释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当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化国际合作,以更务实的行动破解转型难题,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