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选择,更是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未来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在这一进程中,气候科技凭借其强大的数据洞察力、风险识别力和价值发现力,正在赋能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产品形态与风控逻辑,成为驱动产融深度融合、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亟待气候科技支撑。金融是气象敏感行业。相关研究统计表明,1990—2023年,全球90.1%的重大自然灾害、82.8%的经济损失和91.1%的保险损失,均由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导致。天气气候风险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具有“循环反馈”效应,严重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央行连续多年发布气候金融风险评估报告,国际咨询机构和高科技企业正加快布局气候金融影响分析工具的研发与应用。为对冲天气风险,欧美发达国家研发了天气指数保险、天气指数债券、天气指数衍生品等一系列天气风险管理产品。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在全球大力推广农业天气指数保险。今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首次统一国内标准,采用三级分类体系明确绿色金融支持范围。气候变化适应作为重点领域,涵盖气象风险预警、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防控、巨灾保险等内容。政策和标准的出台为绿色金融搭建了高质量发展平台,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气象助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初显成效。2024年12月,中国气象局联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激发气象和金融数据要素潜能与乘数效应,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金融强国建设和气象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气候科技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在金融风险减量、企业信息披露、气象保险、可行性论证和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可推广、有实效的合作成果。包括发展面向金融行业的重大气象灾害监测与损失评估技术,提供灾前、灾中、灾后全流程风险评估和主动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产品,建立金融风险减量气象服务体系;研发企业级气候变化物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量化模型,助力推进金融行业和上市企业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和信息披露,构建行业气候风险防范化解与应对机制;加强气象保险等产品创新,构建气象衍生品等金融工具体系,强化农业、能源等重点行业保险气象服务、风险分担机制和保险制度;发展气候适应型重大工程投资项目评估与可行性论证技术,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气候适应项目建设,推动气候投融资模式机制创新,构建气候适应投融资保障体系;大力发展面向气候适应与绿色转型的气候服务技术,较好推动气候友好型和适应型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面向未来,随着气候治理进程不断推进,绿色金融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包括共同打造高质量气候数据产品,推动科技与气候金融深度融合,加强政策协同与标准共商共建,强化人才联合培养与能力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