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ESG(环境、社会与治理)责任投资作为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正日益受到国家政策与市场主体的高度重视。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积极践行ESG理念,通过系统性投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绿色低碳发展具有显著的长期价值。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与多部门联合发布绿色金融支持政策,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政策体系。绿色发展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体现。当前,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仍处于提升阶段,亟需通过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夯实基础。

ESG责任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我国也在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ESG标准体系。政策层面,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资委、证监会及多地政府纷纷出台ESG相关指引;市场层面,绿色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碳减排支持工具广泛应用,机构投资者对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企业层面,越来越多的主体将ESG融入战略规划,通过提升可持续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ESG投资通过引导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不仅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而且还通过信息披露和绩效激励促进企业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降碳”。

尽管如此,ESG投资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披露标准不统一;二是高碳行业转型难度大,公正转型机制尚未健全;三是“漂绿”行为频发,严重影响ESG信息披露公信力。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披露标准、构建本土化评价体系、加强第三方鉴证和监管协同来系统应对。

作为国家级投资平台,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将ESG理念全面融入主责主业,初步建立了包括ESG管理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在内的组织架构,制定绿色投资指引,并将ESG因素纳入投前、投中、投后全流程。在实践层面,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运用三类投资模式,投出一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兼顾经济回报的示范性项目。

一是项目投资类。聚焦长江经济带战略性、基础性、功能性项目,重点推进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项目。如云南洱海流域生态治理工程,显著改善了湖泊生态,带动了区域绿色旅游发展。

二是股权投资类。2022年,四川丝丽雅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响应宜宾市政府破解“化工围江”安排部署,从宜宾主城区迁出,并新建莱赛尔纤维及其他生物基绿色纤维生产线,从传统化工纺织企业转型为绿色纤维生产企业。这类增资项目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加速绿色技术瓶颈的突破和成熟度的提升,实现从技术可行到经济可行,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三是子基金类投资。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专业投资机构深化合作,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低碳领域,发挥好绿色投资引领和示范作用。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与四川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子)基金联动,共同投资了丝丽雅科技、川能动力、成都龙泉驿国家储备林暨天府森林粮库等一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高显示度标志性项目。

此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通过子基金模式放大资金杠杆,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如“宝武绿碳基金”“四川绿色低碳基金”等专项基金,重点布局钢铁行业减排、动力电池回收、智慧矿山等前沿领域,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投资生态。

展望未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将继续发挥“耐心资本”和“战略资本”的作用,推动ESG责任投资更好服务绿色低碳发展。一方面,持续布局硬科技和未来产业,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另一方面,打造更多高显示度、强引领性的标杆项目,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领域。

|切换栏目点击快速进入栏目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