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丽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

多点突破 亮点纷呈

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研究员、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立华告诉记者,此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部署、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等,明确了下一阶段我国绿色金融的顶层部署,以及银行保险业机构做好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路线图。本次发布的《实施方案》则是按照此前指导意见相关要求,聚焦银行保险机构,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施工图。

相较于以往绿色金融政策,本次方案的核心突破点体现在哪些方面?钱立华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主要目标方面,《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5年银行保险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实施方案》提出“绿色金融业务在银行保险机构业务规模中的比重明显提升”,这是绿色金融各项顶层部署政策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占比明显提升”的目标。

重点任务方面,《实施方案》将“加强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作为首要任务,支持传统行业及能源的低碳转型、支持绿色低碳效应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发展、支持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支持广义碳市场建设是主要亮点。

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实施方案》针对不同类型机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丰富完善提出了差异化工作任务。特别是在深化绿色金融机制建设方面,《实施方案》特别强调银行保险机构的绿色金融相关机制安排应具有“中长期”视野,加强绿色金融数据治理与数字化建设,并首次公开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研究探索转型计划。

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方面,《实施方案》首次将“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列为绿色金融相关风险防控的重要内容,以防止发生无序压价竞争和资金空转套利等情况。同时,《实施方案》要求,将相关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从理论研究层面提升到方法和技术工具的应用优化层面。

“而在组织保障方面,《实施方案》明确将综合运用督导通报、监管评级、窗口指导等方式加强监督评价。”钱立华表示,此外,《实施方案》通过较大篇幅对各方协同合作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进行了部署,使其成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

“相较于过往政策,本次方案首次构建了‘全链条’支持体系,从标准制定、产品创新到风险管理形成闭环。例如,天津市试点应用的‘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不仅覆盖具体项目,还要求企业制定整体转型规划,实现了从单一项目到主体转型的跃升。”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刘倩说。

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绿色产业发展联盟创始人、玖势通源(上海)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师洺贤认为,《实施方案》亮点突出,首先是明确了金融支持的四大任务,涉及我国实现“双碳”战略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领域,尤其是提出“开发个性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银行开展能效信贷、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供应链融资等业务”,清晰精准地指出了金融机构应实现的目标任务。“这些政策是非常重要的绿色金融支撑,对于很多进行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和使用节能环保技术、践行‘双碳’战略的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获得金融机构的实质性信贷支持,企业才有更多信心投入资金支持研发更多、更优的绿色技术。良性的双向赋能才能推动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他说。

银行业保险业迎来新机遇

对银行业和保险业而言,落实方案将带来哪些业务机遇?哪些领域可能成为竞争新赛道?

刘倩认为,对银行业而言,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及碳金融衍生品将成为增长引擎。例如,天津农商银行通过支持钢铁行业转型,绿色金融授信余额一年内增长近65亿元。竞争新赛道将集中在绿色技术应用场景,如氢能产业链融资、工业脱碳技术投资等。保险业则需围绕气候风险开发创新产品,例如“极端天气指数保险”可对冲农业、能源行业的气候损失;“绿色建筑责任险”可推动建筑业低碳转型。此外,保险资金长期性与绿色项目周期匹配的特性,使其在新能源基础设施投资中具备独特优势。

“《实施方案》中列明的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包括‘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能源体系低碳转型’‘支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碳市场建设’。可以说,这四个重点领域均蕴含着广阔的业务发展机遇。”钱立华表示。

她认为,“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一是《实施方案》支持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预计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领域的工艺革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升级将成为银行保险机构将绿色高质量发展延伸至转型金融领域的重点方向。二是《实施方案》支持绿色产品贸易,未来银行保险机构可逐步从过去聚焦绿色产业的生产建设环节延伸至贸易环节,支持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

“支持能源体系低碳转型”方面,清洁能源协同发展领域中,设备改造升级与循环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创新领域将是行业发展重点。银行保险机构可重点关注风电场内机组、配套升压变电站、集电线路,光伏电站关键组件、逆变器等设备更新领域投资需求,以及支持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专业化程度高、成本较低以及商业模式相对成熟的企业。此外,新型电力系统、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新型储能、氢能、燃料电池等装备和核心技术均是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金融机构可按照风险高低、回报预期大小与投资回收期等多维度指标划分技术投资类别,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孵化与转化应用方案。另外,传统能源清洁转型领域中煤电煤炭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是重点,金融机构可结合国家与地方针对性补贴政策,适时适度参与“煤电+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US)”试点项目。

“支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一是银行机构可挖掘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领域的业务机会,二是聚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价值、自然资源权属变化、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品创新。

“支持碳市场建设”方面,一是将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业务、碳汇价格保险、碳排放权交易保险等相关金融产品作为银行保险机构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的重点方向。二是拓展与碳账户相关的绿色金融服务场景。“近年来,碳账户在我国得到了充分发展与应用。银行机构中,包括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纷纷搭建了自身的企业碳账户和个人碳账户,部分银行通过与当地人行、国家电网等外部合作,也搭建了自身碳账户应用体系。基于碳账户,金融机构可从‘碳维度’对客户进行量化评估,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如给予不同碳表现的客户不同的授信政策和权益激励。”钱立华告诉记者。

助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加强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专家认为,此举措将对带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益良多。

刘倩认为,金融支持能够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低碳转型。例如,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工具,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其更新节能设备、引入清洁生产工艺。“以钢铁行业为例,银行可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用于建设电弧炉替代传统高炉,或支持氢能炼钢技术研发,此类技术改造不仅降低碳排放,还能通过提升工艺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刘倩表示。

绿色保险产品的创新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风险保障。例如,针对火力发电企业向清洁能源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技术迭代风险,保险公司可设计专项保险产品,覆盖设备故障、能效未达预期等风险场景,降低企业试错成本。

此外,金融资源向循环经济领域倾斜,推动传统产业延伸价值链。以纺织行业为例,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支持企业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并为其投资再生纤维生产线提供融资。刘倩介绍,浙江某纺织集团利用此类资金,将废旧衣物回收率提升,再生纤维产能扩大,实现从传统制造向循环经济的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碳金融工具的运用进一步优化了传统产业升级路径。例如,水泥企业可通过碳排放权质押获得贷款,用于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US)设施建设。安徽某水泥厂以此方式融资2亿元,建成国内首条全流程碳捕集生产线,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万吨,同时通过碳配额交易获得额外收益。这种资金支持-减排增效-收益反哺的闭环模式,为高碳行业转型提供了可持续动力。”刘倩说。

钱立华表示,一方面,《实施方案》支持传统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方案》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聚焦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对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领域工艺革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升级的中长期贷款支持,提供保险风险保障,有效满足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服务需求”,这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2024年更新发布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中新纳入重点工业行业低碳转型相关产业保持一致,主要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聚焦节能降碳改造和能效提升、工艺改进和流程优化以及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三个重要降碳路径。另一方面,《实施方案》支持推进传统能源清洁转型。《实施方案》提出“支持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做好能源保供金融服务,满足煤电煤炭企业合理融资需要”。当前,煤电灵活性改造进入“常态化”阶段,增强机组深度调峰能力将是改造重点,但改造后机组运行经济性与安全性风险不容忽视。同时,煤电加装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US)后,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实施方案》的有关举措,将助力煤电煤炭行业在“双碳”战略中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切换栏目点击快速进入栏目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