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之举。大力提振消费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本报自即日起开设《消费新动能 内需新引擎》栏目,从政策解读、市场动态、行业发展、区域实践、国际经验等多个角度开展相关报道,及时跟进、生动反映我国消费市场蓬勃发展、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积极态势和良好成效,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严斯宇

大力提振消费,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首要任务。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城乡居民增收、消费环境改善提升等8方面部署30项重点任务。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随着《方案》的出台与后续的逐步落实,一系列扎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将有效提振消费信心,加快释放消费潜力,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瞄准关键要素,精准施策提振消费

“《方案》的出台,既是应对短期挑战的务实举措,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安排。”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教授朱雨可受访时表示,“《方案》看点颇多、各项措施精准有力,既利当前、又利长远。”

朱雨可认为,《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时点值得关注。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向好态势的基础尚不牢固,2025年要稳住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仍面临多重压力。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但比2023年减少2.1%。在此背景下,全方位扩大内需特别是提振消费,成为稳增长、防风险、惠民生的关键。

“对比以往刺激消费政策,此次《方案》亮点更突出、力度更大。”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鲁东红表示,从导向看,《方案》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既注重从供给侧创新引领,又着力于从需求侧增收减负,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稳股市楼市。从内容看,《方案》全面且具针对性,覆盖消费各环节,从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到消费环境优化等均有涉及。同时,突出民生与消费融合,通过育儿补贴、提高养老金水平等举措,减轻民众负担,增强消费底气。此外,《方案》还关注新型消费,推动 “人工智能 + 消费”等,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鲁东红认为,从中长期看,《方案》通过“增收减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保障体系,可强化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从投资与出口驱动,加快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

破解关键堵点,充分挖掘消费潜力

《方案》将“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作为首要任务。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是扩大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朱雨可说,居民消费能力既取决于微观可支配收入水平,也受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影响。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也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能力分化的问题。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距自2008年突破1.1万元后,2024年已达3.1万元,不利于社会总消费需求扩张。

朱雨可表示,为着力破解上述关键堵点、痛点,《方案》将“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作为首要任务,并辅以“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通过优化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政策,降低居民家庭刚性支出负担,形成“一增一减”的协同效应,有助于促进潜在消费需求释放。

为适应服务消费快速发展和商品消费需求提质升级的趋势,《方案》明确,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及时清理对消费的不合理限制,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充分体现出鼓励供给创新、推动供给与消费有效匹配的政策思路。

服务消费为何如此重要?专家指出,从现阶段趋势看,我国消费结构仍处于升级进程,充分挖掘服务消费潜力已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参考国际经验,服务消费占比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而不断上升,当国民收入水平达到高收入层次时,服务消费增长较快,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升级路径基本遵循着“非耐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服务消费”的脉络。

鲁东红表示,《方案》强调“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推动医疗、教育、文旅等服务领域供给优化,叠加数字化技术赋能,将加速服务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方向升级,改变以往商品消费占主导的格局。同时,通过差异化补贴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以及脑机接口、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应用,引导消费结构向更环保、科技的方向转变。

回应市场关切,有效释放消费需求

《方案》提到的“保障休息休假权益”获网友“点赞”。《方案》出台后,包括大疆、海尔、美的在内的诸多知名企业相继推出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的“反内卷”措施,引发社交媒体热议。

“如何保障休息休假权益以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是《方案》的亮点之一。”朱雨可表示,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其配置方式不仅反映劳动者个体效用水平,也体现了社会福利保障状况,直接影响居民消费质量。中国时间利用调查(CTUS)数据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用于有酬劳动的时间相对较多,而用于无酬劳动、休闲社交的时间均较少。优化劳动时间配置、增加居民可支配时间,将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潜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国内消费与生产良性循环。

《方案》首次提及稳住股市,多家券商投研团队看好后续市场表现,认为“大消费”相关细分领域有望从中受益。华西证券提出,《方案》是对前期一系列涉及提振消费政策的总结、梳理和提炼,再次凸显中央对2025年全面提振消费的重视,预计各地后续或将持续出台、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全方位支持消费领域全面复苏。

强化政策协同,持续激活消费动能

专家认为,在多维政策的合力推动下,消费市场有望实现持续向好,为全年经济稳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朱雨可建议,未来应继续强化消费政策的民生导向,各地区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围绕增收、减负、保障三个核心支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与消费信心,同时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优化消费环境,推动形成“就业稳定—收入提升—信心增强—消费增长—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财政发力支持提振消费正逢其时,加快形成促进消费增长的强大政策合力,有望形成激活消费增长引擎的长效机制。“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联动,与产业政策配合,形成‘补居民+促供给’双轮驱动。”鲁东红说,从《方案》中可以看到,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协同作用显著。财政政策通过资金投入与政策工具,为消费提振筑牢根基。金融政策提供信贷支持,合理设置贷款额度、期限与利率,与财政贴息配合,降低居民与企业信贷成本。产业政策则从供给侧发力,推动产业升级,提供更契合需求的产品与服务。

对于将提振消费的政策落到实处,更好发挥作用,鲁东红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居民增收方面,可考虑建立更加长效的收入分配机制,动态调整最低工资与物价挂钩机制,并确保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减少贫富差距对消费能力的负面影响。二是在消费品供给和消费环境方面,未来可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如绿色消费、数字产品等,鼓励相关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加强消费品产业链条的建设和优化,降低中间环节成本,确保产品供应的质量和稳定性。三是在政策协同方面,应建立跨部门促消费政策协调小组,定期评估政策协同效果,依据反馈动态调整。强化政策执行监督,明确各部门执行考核指标,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同样受到关注。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建议,财政政策还可以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上多发力,支持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养老消费发展。如用好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培育数字产业新赛道,支持生活服务消费领域的数字化赋能,支持更多的数字消费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增强财政支持的精准性,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引导企业增大绿色产品供给,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加大财政在健康养老领域投入力度,形成健康养老消费领域多元筹资格局,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渠道,支持健康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健康消费、银发经济市场。

|切换栏目点击快速进入栏目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