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望月

植被茂盛、流水潺潺,在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的蜿蜒河谷和重叠山峦间,分散着国宝大熊猫的栖息乐园。自2021年9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以来,四川省作为涉及面积最广的省份,积极强化建设管理,推动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走出一条人与熊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持续强化巡护监测

担任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员已逾20年,雷小军仍清楚记得第一次进山巡护的情景。初来乍到,眼前绵延无尽、高耸入云的大山令他心生畏惧、一夜无眠。跟随老员工进山巡护,翻山越岭、蹚水过河,认真学习如何使用监测工具、分辨动物痕迹,15天过去,原本紧张忧虑的他暗暗下定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好巡护监测工作的决心。

2020年7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管理总站在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挂牌,巡护监测仍是雷小军和同事们日常的主要工作。“我们每天坚持去每一道口子、每一条沟加强巡护,查看是否发生自然灾害、存在人为干扰等,相关情况及时上报、尽快处理。”雷小军告诉记者,相较于从前主要依靠人工发现识别动物痕迹,现在通过红外相机可以更加高效地捕捉动物影像,实现监测数据更加直观准确。

包含北川管理总站在内,大熊猫国家公园各片区均高度重视巡护监测工作,并积极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提升巡护监测效率和质量。

“自2022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网格化管理巡护平台设立以来,累计开展巡护1000余人次,巡护里程约2920余公里,上报信息1300余条。布设监测位点150个,监测工作量达5.4万相机日,截至目前红外监测数据达62万条。”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县管护总站站长骆伟介绍,该站搭建“天空地”一体化立体智慧监测平台,基本实现全天候森林火灾、人为干扰、动植物资源保护等监测功能。“红外相机已成为各保护区运用十分成熟的一项监测技术,通过在野外安装红外相机,可以实时监测记录野生和放归大熊猫及其他动物的分布情况、生活习性、种群变化等。此外,我们还购置了动物声音记录仪、热成像仪、高清红外线单筒望远镜等设备,进一步提升巡护监测水平。”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科研监测股股长宋心强介绍。

记者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管理局了解到,目前相关片区已划定管理网格106个,设置固定巡护路线663条,划定重点区域监测样方1434个,年布设红外相机1700余台,年度开展监测巡护10万余人次,仅2023年就监测到野生大熊猫影像1900余次。同时,启用大熊猫国家公园网格化管理巡护平台和地类变化遥感监测APP,开展“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试点,强化巡护监测数字化管理。

四川省财政加大资金投入,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监测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2021年以来,统筹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18.82亿元,重点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巡护监测、生态廊道建设、自然教育、宣传推广,以及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工作。争取到位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1.74亿元,支持巡护道路、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科学开展栖息地修复

对受损栖息地进行修复,恢复大熊猫适宜生存环境,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点工作之一。

“2018年至今,主要通过植被恢复,我们持续开展受损栖息地修复,推动形成适宜大熊猫生存和种群正常交流的良好环境。”宋心强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对人工林、次生林采取不同的修复方式:人工林分布密集、形成“绿色沙漠”,对此采用透光梳伐方式,通过清理自然病死树木、林下枝条等,调整分布密度,改善光照条件,促进其他林木生长发育;对于纯竹林、灌丛等次生林,分别采用带状疏伐、清杂清灌方式,为栽种并持续抚育其他树种留出一定空间,推动逐渐恢复为大熊猫喜爱的层次分明的植被类型。“截至目前,修复地块8000余亩,种植乔木7000余株。泥巴山某修复地块原本灌丛密集、未出现大熊猫活动痕迹,修复两三年后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表明栖息地修复取得一定效果。”宋心强说。

矿业权和小水电有序退出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猫进人退”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分类有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依法清理整治探矿采矿、水电开发、工业建设等项目,通过分类处置方式有序退出。2021年以来,四川省先后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内矿业权分类退出办法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小水电清理退出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矿业权、小水电有序退出。四川省财政厅等部门研究出台省级财政奖补政策,2022—2024年每年安排专项奖补资金2.8亿元,支持有关市州开展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内的生态红线内矿业权退出;2022—2023年筹措安排专项奖补资金0.6亿元,支持有关市州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138座小水电清理退出。各市县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石棉县共有17座电站纳入清退范围,装机共4.326万千瓦,目前已拆除退出8家,其他也能按要求如期退出。”骆伟表示。

2022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通过竞争性评审,成功入选中央支持范围。步入收官之年,相关项目进展顺利。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石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治理面积245.22公顷,中央、省级、县级财政资金已支付8953.53万元,当前工程量完成86%,预计如期完工验收。“我们加强与自然资源规划局对接,积极配合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和发展。”宋心强说。据了解,雅安片区项目整体预计恢复大熊猫栖息地及生态廊道8.03平方公里,涉及大熊猫生态廊道2条。

助力群众增收、地方转型

“红嘴鸦雀、三趾鸦雀、褐鸦雀、暗色鸦雀、金色鸦雀、灰喉鸦雀、金额雀鹛、金胸雀鹛、灰胸树鹛、四川短翅莺、峨眉柳莺、峨眉鹟莺、栗头鹟莺、中华仙鹟等,偶遇金胸歌鸲、玉头姬鹟等,纯野拍鸟都在,就看能遇上谁。”五一假期刚刚结束,荥经县龙苍沟镇居民胡太伦一如既往地在朋友圈热情宣传近期“鸟况”。他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临近社区经营民宿,是叱咤山间、闻名鸟圈的“鸟导”,还自愿担任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他的生活已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紧密联系在一起。

“2016年筹建民宿,开业之初客人很少。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后,自然资源保护更好、宣传力度更大、道路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有效带动了客流量。龙苍沟拥有红嘴鸦雀、三趾鸦雀、暗色鸦雀等8种鸦雀,所在的瓦屋山区域是国内鸦雀聚集最多的区域之一。丰富的鸟类资源吸引众多观鸟爱好者慕名前来,现在民宿生意好了很多!”胡太伦告诉记者,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组织学习野生动植物保护专业知识,带动周围群众增加收入,他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减少依赖“石头、木头、水头”等传统支柱产业,荥经县正结合大熊猫国家南入口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森林康养等产业,以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顺利转型,2023年该县被评为四川省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协调发展已初见成效。”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省级引导下, 9个县(市、区)已编制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发展规划,基本建成成都龙门山、雅安龙苍沟、德阳清平、广元青溪、绵阳关坝等一批集生态体验、转产转业、综合发展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型入口社区;探索开展了首批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认定,“川熊猫笋”“中华蜂蜂蜜”等11支31万份原生态批次产品备案上市;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等园区自然教育规划或实施方案等出台,建成国家和省级自然教育(研学)基地30余处、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自然教育培训2000余人次。

“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印发《国家公园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后,四川省按照‘一类一策’‘一园一策’的原则,结合大熊猫国家公园定位和实际,正研究健全大熊猫国家公园绩效指标体系,不仅涵盖‘生态修复’‘资源管护’‘资产管理’等指标,还专门设置‘入口社区建设’‘社会参与程度’等指标,在努力提升国家公园补助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重点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川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本文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切换栏目点击快速进入栏目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