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尽美

2023年,我国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就业改善趋势明显,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宏观政策持续精准发力支持。

就业改善趋势明显

“5.2%的全年平均城镇调查失业率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数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毛捷告诉记者,总体看,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就业改善趋势明显。

毛捷认为,这传达出三个积极信号:一是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的恢复发展态势。就业是反映经济发展态势的关键变量,2023年我国GDP增速同为“5.2%”,经济恢复与就业改善相互支持,持续改善的就业状况反映出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为稳就业提供了坚实支撑。二是稳就业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体现了一系列稳岗扩就业政策效能不断释放,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体就业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就业状况好转有利于改善民生。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达6.3%,支出名义增速达9.2%,就业形势的改善有利于居民增收,带动消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全年稳住了就业大局,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调查失业率下降,新增就业继续增加;分季度来看,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各季度平均值分别是5.4%、5.2%、5.2%、5%,就业逐步改善的态势比较明显。二是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体就业保障有力。一系列稳岗支持和扩岗激励措施落地生效,就业困难群体分类帮扶成效凸显,农民工、青年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得到有效保障。2023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是4.9%,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三是脱贫人员就业规模稳中有增。到2023年11月末,脱贫人口务工规模是3294万人,超过3000万的目标任务。

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机遇与挑战并存。毛捷认为,一方面,就业形势持续向好、不乏机遇。一是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中,为就业稳定和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二是产业变革加速加深,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培育了新的就业增长点。三是我国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持续提高,“人口红利”正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这为就业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就业持续承压。一是我国作为人口和劳动力大国,就业压力长期存在,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迁移,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二是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出,劳动力供需不匹配问题比较严重,“中小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并存,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人工智能的兴起对中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带来挑战。三是青年就业压力较大,2023年全国城镇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高达14.9%,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突破千万,如何妥善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四是就业质量的提升还不够充分,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有待进一步提高,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康义认为,2024年我国经济创造的增量有望大于去年,这将为扩大就业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将大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这也为寻找工作的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空间。同时,去年以来服务业恢复势头较好,在GDP中的占比也在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疫情前的水平,餐饮、交通、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就业带动作用比较明显。2024年,服务消费较为活跃,服务业增长将继续成为带动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之一。与此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产生许多全新的岗位需求,也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此外,各地区各部门将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政策红利释放也有望继续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就业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点是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的宏观调控,完善调控手段,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强化财政、货币、消费、产业等政策支持就业,并加强各类政策的协调性和互补性。”毛捷认为,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更多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群体倾斜。

财政方面,财政政策要加力支持稳就业,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着力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优化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保障政策,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补助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其就业吸纳能力。

“当前比较关键的是要发挥好地方债尤其是专项债稳就业的功效。”毛捷告诉记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利用好专项债,推动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拉动就业;二是要关注“教育类专项债”,加强专项债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助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育;三是要重视专项债的财政金融协同作用,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促进了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切换栏目点击快速进入栏目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