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衡

10月2日,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哈利姆高铁站宣布雅万高铁正式启用,标志着印尼迈入高铁时代。

历时8年建设的雅万高铁,连接了印尼首都雅加达和第四大城市万隆,全长142公里,使雅加达和万隆两地间最快旅行时间由3.5小时压缩至40多分钟,是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

雅万高铁是中国和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发表重要演讲,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推动各国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同繁荣,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化成精耕细作的“工笔画”,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打造国际合作平台 促进全方位互联互通

围绕互联互通,共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要方向,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重要支撑,以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为重要基础,不断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重大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硬联通”方面,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

“软联通”方面,与共建国家持续深化规则标准等领域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中国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1份自贸协定,与6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7份标准化合作协议,与11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心联通”方面,教育、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已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设立了“丝绸之路”政府奖学金,打造了“鲁班工坊”“光明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合作品牌。

贸易投资方面,与共建国家积极发展互利共赢的贸易投资合作关系。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4.32万亿元,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继续提升,达到了46.5%。

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建设了一批标志性的基础设施。

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第一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跨国铁路。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开通后,榴莲从泰国运到中国昆明只需3天,相较以前海运的大约7天大幅缩短。自开通以来,中老铁路客货运输提质增量,到今年9月初累计发送旅客超209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2536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黄金大通道,为促进老挝乃至东盟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遵循经济学逻辑 改善民生福祉

许多智库专家和国际机构研究指出,几乎所有“一带一路”项目都是由东道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而发起的,遵循的是经济学而非地缘政治逻辑。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胜军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在东道国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合作共赢。

在陈甬军看来,这个经济学逻辑就是经济学的基础——供求。陈甬军表示,十年前世界银行预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每年有5000亿到7000亿美元的修桥修路修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中国则在供给方面有三方面优势:一是拥有庞大产能,特别是基建所需要的钢铁、建材、水泥等产能。二是基建技术成熟,性价比高,适合参与国的需要。三是拥有超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能力发起设立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可以为共建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投融资支持。

实际上,中国坚持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导向,根据项目所在国需求及实际情况为项目建设提供贷款,避免给所在国造成债务风险和财政负担;投资重点领域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共建国家急需的民生项目,为共建国家带来了有效投资,增加了优质资产,增强了发展动力。

以中老铁路为例,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从内陆到陆联:释放中老铁路联通潜力》称,从长期看,中老铁路将使老挝总收入提升21%;到2030年,每年沿中老铁路途经老挝的过境贸易将达到390万吨,包括从海运转向铁路的150万吨。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国际社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上升,这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期待。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六大经济走廊的贸易低于其潜力的30%,外国直接投资低于其潜力的70%;共建“一带一路”实施以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使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上的贸易成本降低10%,进而为全球贸易便利化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9.7%、全球贸易增长1.7%—6.2%、全球收入增加0.7%—2.9%。

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日前表示,中国今后将继续加强与共建国家在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对接,按照“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国际规则”的原则,激发各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性,提升贸易投资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水平,促进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

搭建重要实践平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供求匹配是‘一带一路’能够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客观规律,这是必要条件,还需要充分条件,即一整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陈甬军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始终坚守开放的本色、绿色的底色、廉洁的亮色,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推动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

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了合作理念、合作机制、务实行动“三位一体”全方位均衡发展,其中合作机制是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构建国际合作机制方面,过去十年来,中国同广大合作伙伴一道,搭建起了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引领,以双边、三方、多边合作机制为支撑的复合型国际合作架构,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十年来,中方与各方在能源、税收、金融、人文、绿色发展等领域搭建起20多个“一带一路”多边合作平台,同步推进政策沟通和务实合作;中国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同30多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同东盟、非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地区组织的发展规划协同增效。

在增强债务可持续性方面,按照平等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中国与28个国家共同核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推动共建国家的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重视债务可持续性,提升债务管理能力。中国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低收入国家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结合共建国家实际情况制定债务可持续性分析工具,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鼓励各方在自愿基础上使用。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搭建了实践平台、提供了实现路径,推动美好愿景不断落地。

全球治理秩序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四大赤字”的挑战,在张胜军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对于消除或减少“四大赤字”作出了重要贡献。陈甬军也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抓手,合作共赢的理念结出了沉甸甸的成果,也是下一阶段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进的重要基础。

|切换栏目点击快速进入栏目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