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瑾 通讯员 孔寒

院士专家作为“最强大脑”,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云南省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抓手,促进全省科技进步,截至目前,全省共有院士专家工作站887个,组成了强大的智囊团。云南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云南省财政厅累计安排科技资金2.21亿元支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

因地制宜带动经济发展

“我种辣椒已有20年了,产量一直没有很大变化。云南省湖南农业大学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邹学校院士团队来指导之后,辣椒产量翻了一番,而且品相更好了。”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把边村村民白景波告诉记者。

2022年,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成功申报云南省湖南农业大学院士专家工作站,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邹学校作为工作站院士专家之一,主持开展了《云南特异辣椒资源高效利用研究》高原特色农业科技项目。

“当地老百姓有种辣椒的习惯,但是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当地种植的辣椒品种纯度不一,辣椒树的高度不一,结出的辣椒长短不一、大小不一,这是品种退化导致的,会影响辣椒的产量。”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唐圣果说。

院士团队不仅带来了新的辣椒品种,还手把手教当地农民穴盘育苗操作,提高育苗的成活率,指导他们开展无公害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田间管理,提高辣椒产量。

目前,邹学校院士团队在普洱市已建成种植示范基地5万亩,筛查辣椒新品种20余个,成功选出4个符合当地气候、满足市场需求并得到老百姓充分认可的辣椒品种,较当地同类辣椒亩产量增加一倍,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为地方品种产业推广与品牌打造提供支撑。

除了辣椒产业,云南省湖南农业大学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水产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云南土著鱼在当地很受欢迎,但缺少规模化繁育、缺乏专用营养饲料、养殖不集中等问题,阻碍了土著鱼产业发展。”工作站专家、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院长肖调义告诉记者,他主持开展了《云南名优土著鱼类设施化养殖利用关键技术创新》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工驯养繁育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培育。

由于传统养殖方式需开挖池塘,受限因素多,肖调义在陆基上建设了设施化水产养殖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与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人工养殖成本,拓展了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并实现精准生产,目前已实现丝尾鳠规模化养殖,鱼苗年产量超过2亿尾。

农民的收益情况如何?肖调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养殖鱇浪白鱼为例,一个170平方米的池子可产商品鱼2吨,每公斤批发价240元,产值48万元,利润达28万元,比传统鱼塘养殖翻了好几倍。

除了辣椒和云南土著鱼,云南省湖南农业大学院士专家工作站还聚焦普洱茶、澜沧黑猪、江城黄牛和墨江紫米等产业,帮助当地群众收入普遍增长20%以上。唐圣果告诉记者,自2021年8月院士工作站成立以来,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获得各级财政投入到位经费总计6732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达6.85亿元,新增经济效益9.03亿元,创税3700万元;成功引进4家企业在云南投资兴业,投资总额达6.2亿元。

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蝶变

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为云南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推动了一系列产品升级和产业发展。

2019年,云天化集团与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合作,将目光瞄向了肥料。

“在传统的认知里,高浓度肥料更有价值,张福锁院士打破了这个观念,创新提出绿色智能肥料概念。”云天化研发中心总经理马航告诉记者,绿色智能肥料在生产端尽量利用原料中对植物有益的各种养分,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工业三废排放,实现了绿色工业制造。在农业生产使用端,肥料养分的供应匹配土壤和作物,符合植物营养需求规律,不仅考虑了常规的氮磷等元素,还考虑了钙镁等元素的配比,以及部分元素长周期释放的效果,提高肥料所含各种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减少肥料在土壤中的残留以及向水体、大气的排放。

研发生产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马航说,在生产时由于采用亚微米化分层造粒技术,如果把握不好,肥料逐层释放效果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研发团队反复尝试,不断与张福锁院士沟通肥料养分的配比,终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022年1月,首款绿色智能肥料——富钙镁硅水稻绿色智能肥成功上市。云天化农资连锁市场服务部副部长赵伟丽告诉记者,绿色智能水稻肥的使用,使氮肥用量降低了20%,产量增加了15%,稻米品质得到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已开发绿色智能肥料水稻、坚果、玉米、马铃薯、桉树、甘蔗等系列专用肥。

“绿色智能肥料的成功上市,解决了植物营养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是促进化肥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是‘双碳’背景下的有益尝试。”赵伟丽说。

以才引才 以才育才

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云南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是人才引进与培养。

“能够参与张福锁院士的课题,我受益匪浅,院士团队长期扎根一线让我意识到,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马航认为,张福锁院士不仅带来了农业产业前沿的知识动态,还带来了工农融合思想和跨专业跨领域的战略思维,给一线科技工作者带来更多前瞻性的思考。

马航是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受益者之一。云天化集团依托张福锁院士工作站,通过科技小院体系与校企联培模式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中农大—云天化花卉科技小院不定期开展花卉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和鲜切花生产技术现场指导,2022年以来共开展技术培训38场次,为农户提升高品质(AB级)鲜花占比20%,每年每亩经济效益增高5100元。“科技小院通过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农户专业技能,把农户培养成种植牛人,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云天化花匠铺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副部长王博说。

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同样注重本土科技人才培养。唐圣果介绍,研究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坚持专家下沉、科技入乡、服务“三农”,积极探索“传、帮、带”全链条培养模式,2022年在云南累计开展96人次科研工作,吸纳高校、科研院所人才82批次、800余人次实地开展农业产业科研服务工作,在各产业基地开展技术咨询与田间地头培训300人次,专题培训1000余人次。

云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认为,院士专家团队凭借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全省形成“以才引才”的连锁反应和溢出效应,联合培养引进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为云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

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个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云南带来的影响仍在继续。

|切换栏目点击快速进入栏目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