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瑾 董丽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创新争先、自立自强的时代主题和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初心使命,为推动科学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与巨大贡献。 为北京冬奥会提供全生命周期工程测量服务保障;投身科普事业,让基础学科更好地服务社会;精准还原皇家园林风貌,弘扬民族自信……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部分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评选的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报道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故事。
潜心研究 敢为人先
从非洲赤道几内亚援建项目到北京冬奥延庆赛区工程,再到天安门地区三维立体实景管理系统建设……在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杨伯钢从事测绘工作的40余年里,用科技含量十足的测绘成果支撑保障各类项目顺利落地的故事不胜枚举。
“在如此多的工作经历中,我觉得冬奥会延庆赛区的测绘工作是最有挑战性的。”杨伯钢回忆说。
2015年,杨伯钢接到北京冬奥会全生命周期工程测量服务保障任务。作为重要测绘区域之一的北京延庆海坨山植被茂盛,高度差接近1500米,绝大部分山体坡度在30度以上。而此前并没有依靠人力在如此复杂环境条件下完成实地地形测绘的先例。
面对困难,杨伯钢没有退缩:“既然没有先例,我们就把工程当作科研来搞,发挥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杨伯钢看来,测绘工作者是工程建设的先行者,在面对科技难题时,需要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
带着这样的毅力和精神,杨伯钢带领团队反复讨论,形成了“利用航测遥感技术为冬奥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地理信息服务”的整体设想,利用无人机阶梯式航线划分技术,突破了无人机无法进入山区低空测绘的技术难题,为延庆赛区规划设计提供了0.05米分辨率的1∶500精准地形图。
此外,杨伯钢还创造性地把先进的三维技术运用到冬奥会中,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多个版本的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有了三维模型,在设计奥运村和滑雪赛道时就不再需要进行实地勘测,可以直接利用三维影像进行方案比选和优化,还能协助查找规划设计方案中存在的漏洞,大幅提高了冬奥会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工作效率。”杨伯钢说。
多年来,杨伯钢始终奋战在北京市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科研一线,多项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60亿元,为城市规划建设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深耕科普 服务社会
量子材料、拓扑物性、霍尔效应……这些听起来高深的专业词汇,是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姚裕贵教授每天要研究的课题。
像物理这样的基础学科,应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姚裕贵认为,公众科普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科普让更多人能够接触物理、喜欢物理,公众从中了解了物理学知识,提升了物理科学素养。现在我的研究生也在做科普工作,这对于他们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也是有好处的。”姚裕贵说。
为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更好地传播科学文化,姚裕贵承担了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一职,多年来坚持面向全校挖掘能做科普、愿做科普的老师和同学,组建了一支包含40余名老师、100余名学生的科学传播团队,推出“天地之美 万物之理”物理公众科学日特色品牌,为物理科学的普及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高校开展科普工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和老师不断取得的科研成果,能够为科普工作持续开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形成稳定的社会影响力。”姚裕贵说。
姚裕贵认为,做科普最重要的是把高深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明白,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公众愿意听、能听懂,并有所启发和创造,要针对不同受众,不断调整科普内容。“之前我们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设了‘小叮当魔法实验课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给中小学生讲解基础物理知识。针对大学生,会邀请知名教授开设科普讲座、开放实验室、开展趣味物理实验等,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姚裕贵说。
据不完全统计,姚裕贵组织的科学传播系列活动累计受众200余万人次,带领物理学院获得了中国科协“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2020—2021年度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称号,实现了科普基地“大满贯”。
纪实求真 坚定自信
“‘三山五园’的保护与传承,必将在全社会的共同推动下,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铸魂工程’。”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青年教师朱强说。
朱强是一名“90后”,风景园林学博士。长期以来,他带领团队致力于京西皇家园林群“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挖掘与科普传播工作,是北京皇家园林研究领域的知名青年学者。
“三山五园”是以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和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为核心的清代皇家园林群,是我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典范,在清末大多毁于英法侵略者的野蛮劫掠。
“‘三山五园’最重要、最基础的研究任务是开展复原工作。”朱强说,这里的“复原”不是指在废墟上重建,而是基于史料分析与绘图手段精确呈现园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理论研究。
为了完成研究任务,古代地图、宫廷档案与绘画、近现代测绘及卫星图、老照片等是朱强案头的常备资料,书籍、网络、讲座和展览等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反复进行实地考察更是家常便饭。
在众多皇家园林的复原研究中,“五园”中的畅春园最为艰难。“这主要是因为畅春园的相关史料稀缺并且其旧址已经几乎完全被城市取代,连准确的边界都无从寻觅。”朱强说,他带领团队深入挖掘不同时期畅春园的图像和文字档案,较为精确地复原了园林边界和内外空间,推测出乾隆和道光两个时期的园林历史格局,测量总面积约87公顷,并连续发表3篇具有突破性的关于空间、植物和文化的论文,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空白,也为今后畅春园遗址保护与展示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除了复原研究工作,朱强还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通过策划展览向公众传播古代皇家园林文化,弘扬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2015年开始,朱强先后参与了北京林业大学校园的“三山五园”纪念展、北京国际设计周展、服贸会展览、颐和园博物馆大型文物展等。
“接下来,我想在学校青年教师基金与中国林业出版社支持下出版一部关于圆明园的科普图书,与小学合作开发‘三山五园’主题课程,还想联合海淀区图书馆开发一个面向公众的‘三山五园’数字资源库。”谈起未来的科研规划,朱强显得满怀憧憬、信心十足。
北京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开始的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选活动,旨在挖掘坚持科技为民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激发科技工作者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三年来当选的几十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中,既有把毕生所学奉献给祖国科技事业的老一辈科学家,也有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勇攀高峰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还有致力教育、深耕科普,为提升民众科学素养而不懈奉献的学者。从这些各有千秋的先锋和表率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生生不息的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