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敖阳利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量和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是当前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焦点。工信部最新消息显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5000亿元,企业数量接近4000家。
“人工智能技术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能,应用全面覆盖三大产业,能够极大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应经济转型之需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新的生产力,并不断激活原有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潜力,深刻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引领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近年来,在政策引领和需求牵引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人工智能是非常典型的数据驱动技术,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移动互联网几乎全人口覆盖,产生了海量数据,具备发展人工智能的市场、产业、数据优势。”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双科技)首席技术官刘激扬告诉记者。
应用需求牵引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刘刚表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动力,实际上来源于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在2019年以来,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趋势非常明显,人工智能技术在需求牵引下被大规模应用到实体经济中。
同时,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不断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恰逢其时,能够加快科学技术创新的步伐,促进经济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打开经济增长的新空间。”刘激扬说。
在算法、算力、数据“三驾马车”的拉动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与工业、交通、医疗健康、农业、公共安全等领域融合,工信部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勾勒出“智赋百景图”——
在造船生产现场,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立体视觉技术采集的钢板表面图像进行分析,高效检测钢板缺陷;在养猪场,生物特征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能赋予每头牲畜唯一的身份标识,实现全生命周期智慧化、智能化管理;在医院,人工智能系统不仅能通过问答交互引导患者就医,还能辅助医生为病患诊疗、自动拨打电话随访患者……
“未来我国经济转型实际上是双转型,即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绿色发展转型并驾齐驱,人工智能将贯穿整个转型过程,并且能避免传统高经济增长带来高通胀的弊端。”刘刚指出。
市场规模增长可期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保障和核心驱动力之一。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瞄准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建国家实验室等。近日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技术的核心技术,已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力量。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自主可控技术体系,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是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从区域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主要集聚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专家认为,这三大城市群也是最有可能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地区。
“京津冀地区是北方经济中心,也是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刘刚介绍,在全国2200家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中,京津冀地区企业超650家,广泛分布在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提供、智能医疗、智慧金融、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16个应用领域。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是技术创新,同时与人口、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但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不依赖于物质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具有普遍性,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渗透性可能会更强。”刘刚说。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持续保持着人工智能领先优势。近期发布的《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北京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048家,位列全国第一。
总部位于北京的国双科技,是我国企业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软件厂商。该公司开发了自主可控的分布式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知识智能平台等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到工业互联网、能源、交通、司法和财税等领域,助力相关企业和组织实现一站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我国工业体系非常完备,有丰富的生产、制造场景,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应用空间非常大,我们也一直在尝试把数据和智能平台产品用数据和知识双轮驱动的模式推向更广阔的领域。”刘激扬表示,随着实体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走深,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还将迎来大规模需求增长。
大模型趋势的挑战
近期由OpenAI发布的对话程序ChatGPT,再一次彰显了人工智能赋能百千行业的巨大威力,也让其背后的大型语言模型(以下简称大模型)技术成为国内外科技企业关注的焦点。
“ChatGPT之所以引起关注,在于它作为一个大模型,有效结合了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谈及ChatGPT时表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做了很多布局、进行多年研究,并且有一些成果,但目前要达到像OpenAI的效果可能还要拭目以待。
“ChatGPT可以视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分水岭事件。”刘刚说,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模型运用多是小模型、“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其赋能实体经济的效率提升、运用深度有限,大模型的开发和实践应用则是大势所趋。
业界普遍认为,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和底座,“大模型+大算力”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行路径。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也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布局的步伐。
例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了我国第一个万亿级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复旦大学推出了国内第一个对话式大模型MOSS,探索出让生成式语言模型理解人类意图并具有对话能力的技术路径;百度在预训练大模型“ERNIE 1.0”基础上开发“文心一言”大模型,助力产业规模化应用,加快智能化转型。
从赋能实体经济的实践应用来看,现象级应用ChatGPT也并非“万金油”式的模型。刘激扬表示,以文本生成为例,运用人工智能可以协助收集资料、提供分析思路,把人解放出来做更有创造力、更需要智慧的工作,但是生成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还需行业专家把关。他认为,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各行业中、实现场景化落地,离不开人的作用,需要把人工智能与人的知识经验高度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效率、赋能实体经济。
需要正视的是,相比美国,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仍有差距。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导致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储备、基础软件自主研发方面存在短板。
“我国既要加快追赶,强化产学研协作,也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不能急功近利,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去积累、摸索、创造。”刘刚表示,大模型的开发和应用,需要产学研紧密合作,尤其是科技头部企业和平台企业的合作。我们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平台企业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掌握主动权、占据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