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多书法展览能够较好地呈现出当代书法的创作水准与审美取向,但随着展览评审模式的固化,一些书法展览所呈现出的同质化倾向广受诟病,靠笔墨营造出的视觉冲击力将难以有效抵达受众,单纯的炫技将逐渐失去意义。
展览催生出的“展览体”与书风同质化
展厅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书家创作的激情,并在技巧运用、形式创新、笔墨意趣等多方面展示创作的“成果”与“成就”。本来应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出于功利化考量,创作者多倾向于“横向取法”,即上一届展览获奖、入展作品的取法对象和呈现风格成为下一届投稿者的模仿对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展览体”,进而导致展览作品的同质化,甚至形成了“千人一面”的特殊现象。许多书家沉溺于展览机制导向下的书风无法自拔,为了迎合评选标准或评委喜好,逐渐放弃了对个性风格的探索,转而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与技法上的炫目,使得作品缺乏真正的精神内核与文化深度。
书法展览经过40多年的发展,过度追逐技巧,过度张扬书法外在的表现力,不可避免地使书法的内在文化性被遮蔽。一味强调技巧,不可避免地将书写推向“扁平化”境地。这类书法所表现出的技巧与风格是空疏的、表面的。在这样的作品中,难以体现出书家的书写情感和精神状态,亦让欣赏者感受不到书家在艺术探索上的开掘动力与能力。因为其本质上是一种书写技巧的“复制”和“摹仿”,是贫瘠的创作理念的表达方式。
书法展览“千人一面”的趋同现象削弱了书法创作的个性表达与艺术深度,阻碍了书家对古代经典法帖的汲取,甚至导致了书法在大众审美层面的不利境地。“展览体”呈现出的这种同质化倾向和“千人一面”的现象,近年来已经受到业界人士的批评和反思。其结果也必然是,新奇感过后,单纯的笔墨(视觉冲击力)将失去受众,而剥离了创作主体情感的炫技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
展览中“艺”与“文”的纠结
在书法展览中,“艺”与“文”的关系是核心命题。二者共同构建起人们对于书法的审美体验。很长一段时间,在书法展览中人们关注的重心是“艺”,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以能抓住观众的眼球为创作的出发点。几十年下来,我们看到不少形式唬人却内容空洞的作品,加之书法展览作品中屡见不鲜的错别字现象,使得一些书法作品在“艺文兼备”之“文”方面受到观众的非议。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辞内容的内涵和意义在书法展览中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书法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也是社会关切的重点。在近年全国性书法大展的评审中,增加了审读环节,目的在于鼓励书法界形成良好的重视传统文化的风气,在“字外功”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追求更好的文化品质和展览效果。
全国性书法展览事实上就是树立导向,进而引领当代的书法创作风气。书法蕴含了创作主体的学养、眼界和格局,具有书家个体的温度。书法创作中的各种技巧固然重要,其背后蕴含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力量更加重要。这种历史厚度和文化力量,不仅来自书写主体的人格魅力,也要靠书写内容(文辞)来支撑。在书法展览中,文字内容是书法的载体与内核,艺术表现是内容的升华与外化。“艺”与“文”的关系处理失当,则易流于形式炫技或文本堆砌。关于这一点,当下已基本形成共识,对文辞内容的重视已成为提升书家文化素养的路径,也是“艺文兼备”创作理念的具体体现。
展览新趋向:主题书法展与学人书法展
从大的方面讲,当下及未来书法展览将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是竞技性书法展览,作品尺幅阔大,笔墨表现力强,与时代所流行的风格较为接近,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一是不以追求视觉效果为目标,重在表现作品意境的悠远,重点在营造耐人寻味的内在品格。从作者群体来看,前者主要来自社会层面,后者主要来自院校以及相关研究机构。
在传统的竞技性书法展览之外,笔者认为,未来书法展览将出现两个新的趋势,即朝着主题性书法展与学人书法展两个方向发展。
主题性书法展不仅注重作品的艺术性,而且强调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要求书法作品贴近时代、融入生活,能够引起社会的强烈共鸣,具有社会效应的延伸价值。面对主题书法展,可拓展创作思路,建构多元创作模式。而站在观众的立场,能够真切地感悟到书法这一古老艺术形态在当下的活力,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与转化,如近年举办的“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等,既紧扣时代脉搏,展览方式又别开生面。
学人书法展是以学者、文化工作者为创作主体的书法展,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学术价值。这类展览能够发挥出作者独到的人格魅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彰显书法作品的文辞之美和历代书家孜孜以求的“书卷气”,体现出学人所特有的书法观念和价值追求,更好地反映作者的学养与人生境界。
主题书法展和学人书法展二者能够更好地拓展书法艺术的多样表现力,不仅能彰显出书法自身的人文属性,也能让读者通过作品看到其背后蕴含的人格力量,进而促进书法艺术更好地从“高原”向“高峰”攀登。
(杨勇 中国评协理事、《书法》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