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健康向上的文艺展演生态

近两年,全国各地文艺展演的数量激增,从国家院团对经典文本的复排重读,到各种戏剧节先锋实验戏剧的前沿性探索;从一线城市“演艺新空间”中沉浸式体验对观演界限的不断打破,到地方戏曲在乡村戏台上倔强的血脉搏动——文艺展演日益繁荣,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购买海外版权和引进的海外演出越来越多,本土化的原创戏剧越来越少;“明星+大IP”的商业演出模式成为标配,优秀的舞台剧演员出演的小成本制作却鲜有人问津;题材越来越同质化,关注人民当下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却越来越少。那么,文艺展演究竟为谁而演?其可持续发展之路又在何方?

为谁而演?——当“完成任务”成为第一动力

文艺展演为谁而“演”?答案似乎不言而喻——观众。但真相是,一些文艺展演,往往首先是演给三类人看的。

一是拨款方,包括一些文化基金评审委员、企业赞助商代表以及评奖委员会专家。有些人关心“是否符合领导需要”“是否有创新点可以写进报告”“钱是否花了出去”“观众是否进了剧场”?至于戏怎么样,观众的反馈如何,是不是可持续发展,在众多“大事”面前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二是同行,比如其他院团的“观摩团”,艺术院校的师生以及业内评论家。这是个闭环生态:有人演,有人看,然后一起在研讨会上“互相吹捧,夸夸其谈”。三是媒体,来拍照拿通稿走过场的一些记者,需要文化版内容的编辑和自媒体博主们。有人需要素材,有人需要曝光,各取所需。

以上三类算得上是“VIP观众”,除此之外,还有三类现实的观众:

一是真正的“文化消费者”。他们是一群愿意花几百块钱买票,真心想看好戏的戏剧拥趸;是认真看戏记录观剧感想的文艺青年;是带孩子接受艺术熏陶的家长们。二是一些扮演观众的“群众演员”们。比如,单位组织的职工、学校要求观剧的学生,以及拿着赠票的路人。这些人有时候确实是上座率的保障,但演出时他们或许在聊天、玩手机、睡觉。三是一批“边缘观众”,他们是买不起票的打工者,以及压根不知道有演出的普通市民。虽然主办方总说“艺术要下沉”,但宣传除了官媒和自媒体的常规报道之外,缺少时间和精力来开拓新的宣发途径。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当下的文艺展演体系中,真正的决策者鲜见买票的人。文艺展演往往是由主办方定调子、专家选本子、领导定盘子,最后才轮到观众。这就像是炒好了菜,请观众来吃。合不合口味不知道,反正菜都做好了,先凑合着吃吧。但实际情况是,观众中有人爱看《红楼梦》,有人喜欢脱口秀;如果让爱听相声的观众去看先锋戏剧,其结果很可能是“看不懂也不想再看”。是观众的错吗?是先锋戏剧的错吗?都不是。虽然观众的艺术品位受教育、阶层、阅历等影响,但文艺展演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高质量的艺术体验提升和拓展观众的艺术知觉。

文艺展演与观众:从单向传播到共同创造

从事剧场工作20多年,我见过一些创作者把观众视为需要“教育”或是“讨好”的对象。在我看来,这两种态度都不对。观众与演出的关系应该是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没有土壤,再好的种子也无法生长。“戏是演给知音看的,但知音不是天生的,是培养出来的。”这句话道出了二者共生关系的本质——紧密联系不是迎合,而是共同成长。

过去的文艺展演,通常是由组委会专家或者剧院来决定演出的剧目。那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观众投票的形式选出想看的演出?选出观众评审团代表,向专家评审团提出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将沟通工作做在前面,这样既扩大了文艺展演的影响力,又避免了因口味不同而引起的“产品滞销”问题。笔者认为,把选择权和监督权交给观众,是对观众真正的尊重。

当然,剧目选择是文艺展演成功的关键因素。文化展演的剧目邀约,应如一个精妙的生态系统,既有引领性的作品,挑战审美惰性;也有脚踏实地的作品,夯实群众基础;更应有连接不同文化语境、促进理解的“桥梁”性剧目。它考验的是主办方的视野、胆识与文化使命感,其核心是提供多元的、符合观众分层需求的、有精神质感的文艺作品。

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可持续性常被简化为经济账,然而,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文化生命力、社会效益与市场活力的有机统一。纯粹依赖政府输血,易生惰性;完全推向市场,则可能媚俗化。比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人才、创意与制度的可持续。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编导演人才的培养与孵化机制;保护知识产权,激励原创;建立科学、公正而非唯票房论的艺术评价体系;鼓励国有院团与民营机构的互补合作。最终,可持续的文艺展演,应融入城市与社区,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核心。这些活动输出的不仅是文化产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价值吸引力,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也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艺术家被尊重,同时他们也从观众的注视和掌声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环境。

(周可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