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将自己弄丢了

近年来,中国的摄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不少专业领域的创作与影展早已纳入世界影像文化的版图,许许多多文化自觉的独立摄影人,为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尽情书写,成为新时期的“影像作家”,主动参与到了中国当代历史与文化的书写之中,成为其中一股重要而鲜活的建设力量。

当然,中国摄影界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路人皆知的“同质化”问题,而“同质化”背后最主要、最深层的原因,就是摄影人自我主体性的缺失。

广大摄影人热衷于群体创作,更热衷于搞比赛、办展览、出画册。摄影展览数不胜数,但倚重心机套路的“天下奇观之作”并不鲜见,其底层逻辑简单,众多作品如出一辙,缺少思考和艺术深度。殊不知,对于严肃的艺术创作来说,意义浮于表面,其实就等于没有意义。看——长城多么壮丽,草原多么辽阔,城市多么现代——一些摄影人似乎一概热衷于这种“组词”“造句”,以及喊口号式的表达。在盛大的展览中,鲜少看到将影像做成专属于自己的独立文章、具有较强可读性的作品。

影像技术在飞速发展,但一些展览的内容选择与呈现效果却大同小异。熟悉的老面孔,口号式的词汇表达,趣味趋同,热闹而浅薄。其主要原因就是创作者自我主体性的普遍缺失——摄影人采取了主动放弃与被动接受两种方式,将行动的权力与能力交了出去。一方面是主动选择,以公共性话语做掩护,隐没了自我主体,确保安全稳妥。说到底,是缺乏文化自信、担当勇气与挑战魄力;另一方面,一些摄影人因长期被动接受“成功”“榜样”的示范与规训,失去了探索自我与发现世界的求真能力,成了不会思考的人。第一种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怕出头,就随大流。最可悲的是第二种人,完全丧失了自主判断能力,在热闹喧嚣中弄丢了自我。

“重心机”“走套路”“模板思维”“从众”与“跟风”的“同质化”创作,值得高度警惕。很多摄影人,始终没能意识到要将自我与现实真正关联。所有叙说皆属于浮于表面公共话语的同质化表达,过度炫技、形式花哨的画面之中,完全没有可供深入观看的自我探究的通道揭示,所谓的创新,也只是谋略上的皮毛之求,内里根本看不到自我真实存在的痕迹。

“我是人人,人人是我。”这是一种较为超脱与笼统的自我认知,其内核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即人与人的关系,是从共性层面来论的,而抽象的共性必须由鲜活的个性来充实完成,正是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才成就了世界的缤纷与精彩。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且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世界上的每一个“我”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具有不可替代性。英国心理学家康斯坦丁·斯蒂基特倡导“三重自我建构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自我建构都包含了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三个组成部分。海德格尔发现,事物的意义和存在,取决于“我”跟事物的关系。作为主体的自我存在,是艺术创作中的核心与中枢,它们绝无仅有,无法被同质化标示,每一个艺术作品的价值正是通过这种独特性的演绎得以成就。

当然,以哲学史范畴来论,主体性作为一种动态与开放的历史概念,其诠释极为丰富复杂。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表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能动与创造性特质,体现人与世界关系的核心地位。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主体性强调:主体不仅是行动的执行者,更是自我意识、自由意志和意义的创造者。能表达属于自己的感受,能自主决策并行动,才算真的拥有了自我。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主体性建构了主体。

艺术创作的核心是创作者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主体性自我建构的完成,才是自主与自觉创作的开始。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曾感慨:“中国传统中依赖别人的思想根深蒂固。”中国摄影界最难解决的且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正是创作者主体性自我建构的缺失。摄影人如果没有主体性自我建构的意识,即使是AI来了,也改变不了影像世界里“我却不见了”的窘况。在摄影更易操作的年代,摄影人所比拼的,只能是思想境界与审美认知。艺术作品的魅力,说到底是艺术家人格的魅力。

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前,广大摄影人先得回答好自我之问。艺术创新从本质上看,就是艺术家对人类自我的不断发现、追问与探究,艺术家唯有追求人类精神的超越性,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出路,艺术也才有发展的前途。

(唐东平 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