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展演如何与文艺创作形成良性互动

当前文艺领域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端是“创作空心化”,部分创作沦为流量工具,为迎合展演平台的算法而放弃艺术追求,部分创作闭门造车,忽略了群众的审美趣味;另一端是“展演形式化”,部分展演片面追求技术炫技,用华丽包装掩盖内容贫瘠,有些展演形式陈旧刻板,群众不买账。

展演为创作提供实践反馈

创作者通过展演观察观众反应,了解作品的共鸣点或改进空间。如原创歌曲在展演中因歌词过于抽象反响平淡,后续可调整表达更贴近生活;某一种演唱方式在起初的展演中因形式陈旧反响欠佳,及时进行改进创新,在后续展演中群众反响热烈。民间小调通过基层展演的口碑积累,可能启发专业创作者从中提炼文化符号;网络歌曲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热度,也能为主流创作提供“年轻化表达”的参考。如“2025北京北京”大卫与紫禁城室内合唱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启幕,演出打破了大众对传统合唱音乐会的刻板印象,刷新了人们对合唱艺术的固有认知。合唱音乐会颠覆传统,将《北京北京》《海阔天空》等流行歌曲改编为“阿卡贝拉+喜剧”表演,让观众与作品的情感内核产生强烈共振。社交媒体评论“第一次发现合唱可以这么嗨”,演出视频在B站播放量超百万。

创作丰富展演的内容与层次

优质的原创作品是文艺展演的核心竞争力,能避免展演内容同质化。例如,一场融合原创民谣、电子音乐的展演,相比单纯翻唱经典,更能体现独特性和艺术价值。如,2024年全国优秀群众文艺团队成果展演在浙江宁波举办,该展演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的27支团队参演,涵盖民族舞蹈、地方曲艺、原生态民歌等多元形式。云南马缨花艺术团的烟盒舞《马缨花》,凭借“文艺范”与“乡土味”融合引发热烈反响。要引起注意的是,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催生了大量“流量定制化”音乐,牺牲了旋律的层次感与歌词的文学性,最终沦为“听觉快消品”。

搭建双向交流平台

近年来,有些群众音乐文艺展演人气旺,但是演唱内容艺术价值不高、社会效益欠佳,与主流价值需要脱节。要让文艺展演与主流文艺创作互动,必须搭建双向交流的平台。

互动的关键是要找到“大众需求”与“方向引导”的契合点。群众文艺展演的优势在于贴近生活、鲜活生动,其内容往往源自群众真实情感(如市井故事、地方民俗),形式灵活多样(如民谣弹唱、社区合唱等),能精准捕捉大众审美偏好和文化需求。主流创作的优势在于价值引领、资源整合,承担着传承主流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拥有政策支持、专业平台、资金保障和人才储备等资源。群众展演为主流创作提供“接地气”的素材和活力,主流创作则为群众展演提供规范引导、品质提升和传播放大的支持,最终形成“大众叫好”与“主流认可”的双赢。

互动的具体路径如下——

素材与灵感的双向流动,让创作扎根生活又引领方向。主流“下沉采风”从群众展演中(如城市的小型现场演出、乡村民歌会等),挖掘鲜活素材,关注社会热点(如年轻人的职场焦虑、乡村振兴中的乡土情感),将其转化为主流创作的主题(如创作“平凡英雄”的歌曲、反映社区温情的合唱作品);提炼民间艺术形式的特色(如地方方言说唱、传统乐器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为主流创作注入“烟火气”。有关方面还可通过“主题征集”“定向邀约”等方式,引导群众展演对接主流议题。如《家乡的歌》创作大赛,鼓励音乐人用流行、摇滚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演唱家乡变化,传递正能量。

平台与资源的共享融合,让优质内容破圈传播。主流平台开放“入口”,为群众展演提供展示舞台。例如,央视春晚、地方卫视晚会吸纳网络走红的民间歌手(如“打工诗人”组合、乡村音乐博主),既丰富节目层次,又让民间创作进入主流视野;主流文艺场馆(如音乐厅、文化馆)定期举办“民间展演开放日”,为社区合唱团、校园乐队等提供演出场地,降低民间艺术的展示门槛。民间资源反哺主流创作,提升传播效能。主流创作可借助群众展演的“流量密码”优化传播形式:学习群众展演的互动性设计(如合唱中的“全场大合唱”环节、演出后的线上投票),让主流创作的演出更具参与感;与内容创作者、音乐博主合作,将主流创作的主旋律歌曲改编为流行版本(如用说唱、古风等形式演绎红色歌曲),通过民间传播渠道触达年轻群体。

人才与能力的双向赋能,让创作水平“双向提升”。主流专业力量“下沉指导”,提升群众展演品质。文艺院团、专业院校可为群众展演团队提供创作指导、技能培训。如中国音协近年来多次举办创作高研班,培养了一批批青年创作人才。

(魏德泮 中国评协会员、一级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