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值得肯定的自我改进

8月30日,曾在本年度春节档公映的军事题材影片《蛟龙行动》,经过重制后以特别版形式重返银幕。相较于初版,特别版虽在技术层面实现了肉眼可见的改进,但在艺术表达和内容创新上仍显谨慎,在主题深度、情感复杂性等方面开拓有限。从市场票房反馈来看,特别版的短暂口碑提升并未带来相应的商业成功,也未能完全扭转观众对影片的总体评价。

>>视听体验:从“看不清”到“看得清”的显著改进

在保留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蛟龙行动》特别版尝试通过技术调整和节奏优化来解决初版存在的部分明显缺陷,实现了观影体验的实质性提升。初版《蛟龙行动》中较受诟病的一点是水下场景画面过于昏暗,观众反映“分不清谁是谁”“敌我难辨”等问题。特别版通过全面提升画面亮度和技术处理,使水下战斗场景的清晰度得到显著改善,使观众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到动作细节。

技术层面上,特别版也有显著改进,48帧高帧率技术的应用使动作场面更加流畅,水下战斗、子弹轨迹、爆炸效果、海水流动等动态场景的视觉表现力有明显提升。这一技术改进虽然不算革命性突破,但确实进一步增强了观影的沉浸感和视觉舒适度。音效方面,特别版对初版的声音混合进行了优化,对话清晰度有所提高,背景音乐与特效音乐的平衡更加合理。这些共同促成了整体观影体验的提升。

>>叙事节奏:从“拖沓”到“紧凑”的有效修剪

影片的结构方面,初版采用了传统的渐进式叙事结构,开端部分致力于人物背景介绍和情境铺垫。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在理论上有助于建立观众对角色的全面认知,但在实际执行中显得过于冗长,与影片整体的高强度动作定位产生脱节,多个动作场景之间的衔接不够流畅,导致整体观影体验较为拖沓。特别版将初版中分散在各处的背景信息进行整合压缩,删减了部分冗余的背景介绍、人物对话和铺垫以及对剧情推动不大的支线情节,使故事主线更加聚焦于蛟龙小队与潜艇部队的协同作战。通过更高效的对白和视觉细节传递必要信息,军事指令和专业术语的处理更加简洁明了,既保持真实性又不影响理解节奏。开场迅速完成主要人物介绍和任务背景说明,进入核心冲突,并将初版中后半段才出现的潜艇危机场景进行前置,及时建立紧迫感和观影期待。

这种修剪虽然并未改变故事的基本架构,但确实使观影过程更加流畅和紧凑,然而这种节奏优化也带来了一定的艺术代价,如情感沉淀的缺失——初版中某些允许情绪沉淀的时刻在特别版中被压缩,虽然提升了节奏感,但也削弱了某些情节的情感冲击力;现实感的减弱——更快的节奏和更密集的情节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使影片更加偏向“娱乐性”而非“写实性”等。从本质上来看,特别版在叙事节奏上的改进是一种技术性的尝试,而非艺术性的突破。

>>人物塑造:从“功能符号”到“有限的个体”

《蛟龙行动》特别版在人物塑造上的改进,呈现出一种微妙但重要的转变:从纯粹的功能性符号向具有有限个性的个体演进。这种转变虽然幅度不大,但指向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初版中,角色众多且刻画时间有限,蛟龙小队成员大多缺乏足够辨识度,除了军衔和职责分工外,个性特征模糊。观众很难记住每个队员的名字和特点,更多是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性的战斗单位。特别版通过增加角色特写镜头和调整剪辑顺序,使主要角色的形象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特别版为每个主要队员设计了更鲜明的外观特征和标志性动作。通过服装细节、装备偏好、战斗风格等差异化处理,使角色更容易被识别和记忆,有效提升了角色的视觉辨识度。其次,特别版为关键角色设计了简单但完整的人物发展轨迹,使角色从单纯的功能性人物变得更有层次。虽然遵循类型片常规,但提供了基本的人物发展维度。相比之前观众能够更清楚地识别每个角色的功能和贡献。

总体来看,《蛟龙行动》特别版是一次值得肯定的自我改进。影片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改进路径——在技术标准和叙事效率上追求极致,但在艺术表达和内容创新上保持谨慎。这种选择有其合理性。高成本商业电影需要确保市场回报,艺术冒险可能带来更大的商业风险。《蛟龙行动》特别版的改进方向是基于初版反馈中最突出、最易解决的问题,而非进行大胆的艺术重构。但同时,从本体角度来看,这种改进策略也暴露了中国商业类型电影的深层问题,即当技术提升无法匹配内容创新时,作品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蛟龙行动》特别版在创意和内容上仍未跳出固有框架,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它更像是一次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而非艺术上的突破飞跃。这也勾勒出当前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真实图景——技术层面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艺术创新仍需更多的勇气和智慧。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