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卓然一家

大家写“小书”,是中国学者的传统。回顾学术史,诸多大学者都写过“小书”。所谓“小”,并不是选题小、内容浅,而是切口小、文风活,辞简意丰,通俗易懂。这样的“小书”并不好写,但我想,对于美学家金雅而言,却非难事。因为,她在美学这片园地里长期耕耘,已经写出了一大批广受学界好评的专著和论文,因为,她的文章清丽晓畅,析理透彻,逻辑严密,表意清晰,更因为美学对于她而言,不仅是研究对象,更是人生态度,因而她的文章中包含了许多真切的人生体悟,在给人以思想启迪的同时又唤起情感共鸣。

纳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尚美丛书”之一的《美趣与人生》,作为金雅的新著,便是这样一本值得读又很好读的“小书”。全书内容从作者论著精华中选出,紧扣“美在人生”的思想和“美趣”这一标志性概念,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中国现代美学六人谈》,收录了研究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和方东美六位美学家的文章。六位大家思想精深,论述浩瀚,金雅采取了摘取“关键词”的办法,为每一位提炼了一个关键词。比如,给梁启超的是“趣味”,开篇即指出,“梁启超的‘趣味’,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生命精神,也是一种美论,一种人生价值观。他的‘趣味’美,是由艺术通至人生的大美”。在近些年来的民国知识分子热中,梁启超是热度很高的一位。他对“趣味主义”的倡导,相信很多读者也不陌生,但把趣味与美联系起来,并将其置于梁氏人生和思想完整图景中加以解读,却是金雅作出的贡献。如她在书中所言,“梁启超的所有思想和观点,都源自他自己真切的生命实践和人生践履,源自他自己真切的思虑和情怀。他的‘趣味’思想和‘趣味’精神,也是在一次次的挫折磨砺中淬炼而来。超拔小我,涵化大我,才能成就生命的真‘趣味’,才能涵成人生的‘趣味’美”。这些论述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梁启超,而且还提供了在历史人物的完整性中理解其思想片段和智慧火花的方法论启迪。

相比而言,方东美可能是不太为一般读者熟悉的一位思想家。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方东美从《周易》“生生之谓易”中拎出“生生”二字指征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根本观念。“生生”,是宇宙的生香活意,是人的生命生气。在方东美看来,天地、天人合为一体,充塞其间的是一种“大美”。作为表现人类生活、宇宙规律的艺术,所应秉持和追求的也便是这种“大美”。如果说,金雅对梁启超等思想家的分析,为我们从思想观念形态理解美学提供了引导,那么,她对方东美、王国维、丰子恺等的研究,则大量结合诸位大师关于中国艺术以及中西艺术比较的看法,对美和艺术这个老话题作出新分析,为理解美学与艺术、人生与艺术的关系提供了借鉴。而把艺术和人生打通融合,又恰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理念。

笔者研习文艺评论十余年,与金雅相识也源于供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时参与的几次学术活动,深感提炼对当下有效、于传统有根的文艺评论范畴术语,实乃提高当下文艺评论解释力影响力、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之要害所在。金雅在《美趣与人生》中提炼出的“美趣”以及对梁启超的“趣味”、王国维的“境界”、朱光潜的“情趣”、宗白华的“情调”、丰子恺的“真率”、方东美的“生生”的创新阐释,都为文艺评论术语建设提供了借鉴。在这个意义上,《美趣与人生》一书不仅可作为美学爱好者的枕边书,也应作为从事艺术鉴赏和批评者的必读书。

与上编按人物立论不同,下编《中华美学的趣味和大美》从个案转向通论,对“趣味”“大美”“大我”以及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育精神等概念进行论述。这一系列文章,亦可视为金雅从上编的六位大师出发,在时代语境下“接着讲”,继续申发其思想要旨的成果。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金雅在论述时,坚守中华美学之本根本源,又从近现代中国思想中汲取养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近代以来学术现代转型过程的产物;作为一种实践,则在中国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而近现代思想家正是把长期的历史实践和思想积累重构为现代话语体系的开创者,金雅接续他们的思想脉络再加以时代阐发,使其学术观点源流清晰而富有当下意识。

同时,金雅又自觉运用中西比较的视野考察美学问题。她指出,“西方经典理论美学首先叩问的是‘何为美’的问题,中华美学首先叩问的则是‘美何为’的问题”。因此,美情是中华美学精神最为重要的核心标识之一。因为它强调了美学的情感理想和核心价值。“它将美的实践活动中的‘情’与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情’、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情’区别开来,突出了它独有的品质和独特的品格,赋予以情为中心的美的实践无可取代的生命本体意义。”金雅以倡导和精研“人生论美学”的原创贡献而著名,她在梳理活化中国美学史资源和回应解答当代美学问题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充实其意义。可以说,把上下两编贯通起来读,金雅所致力于建构的以美情为核心范畴的人生论美学体系便呼之欲出了。

该书还收录了《向美而行》一文。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化散文,亦是金雅的学术自述。文中,她真情记述了两次高考、三次考研、三次考博,直至完成博士后,辗转多校,转益多师,在美学的道路上徜徉与跋涉的经历,也记下了与王元骧、钱中文、聂振斌、汝信、童庆炳、仲呈祥、杜书瀛、党圣元、高建平等学界前辈的交往,给我们描绘了斯文在兹的动人景象,让人感受到文脉赓续的不竭力量。我愿抄录此文最后的段落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束:“生命中的真实与生动、酸甜与苦辣、饱满与激情、蹒跚与前行,风过处,亦温馨”,这不正是一个植根传统又关怀现实的中国美学家最真切的心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