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创结合铸魂守初心 光影互鉴笃行担使命

荆楚大地光影璀璨,“影艺论道”名家汇聚。7月26日至27日,由湖北省电影局、湖北省广播电视局、湖北省文联联合主办,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共同承办的“影艺论道”——影视艺术创作评鉴交流活动在武汉举办。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北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世华,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士军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悦主持。

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深切关怀和对影视事业发展的殷切期待。张世华在讲话中强调,湖北大力发展电影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良好的现实基础、强劲的发展后劲。荆楚大地是影视创作的丰饶沃土,孕育了《洪湖赤卫队》的红色经典、《人生大事》的市井温情。“影艺论道”是交流互鉴的影视盛宴,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权威学者和享誉业界的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共谋湖北影视艺术的广阔前景,构建影视评论新生态。康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艺术报》创刊30周年,一直与广大影视艺术工作者和文艺评论家同行同道,凝聚了一大批文艺批评专家,致力于对优秀的影视作品和对艺术家、重要的影视艺术现象、精彩的影视活动的深度评论报道。《中国艺术报》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发挥自身专业媒体优势和文艺评论重要作用,为湖北影视艺术繁荣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张士军在致辞中表示,湖北文艺界扎根深厚的文化热土,近年来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艺鄂军,呈现出满目葱茏、蓬勃向上的生动局面,当前影视艺术和文艺评论工作者肩负着续写湖北影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光荣使命。

活动期间,百名专家学者与一线创作者影艺论道,围绕“新时代文艺批评视域下的影视创作”这一主题,通过“创作分享+专家评鉴+互动研讨”的创新模式,基于当下中国影视创作的现实观察,聚焦湖北影艺创作现场,围绕上映电影《拯救嫌疑人》《逆行人生》,待映电影《数到三》《理工男》,纪录片《三峡清漂人》《石家河》,央视热播电视剧《浴血荣光》,筹备电视剧《兵火青春》,爆款电视剧《庆余年2》,网络动画片《灵笼2》《谷围南亭》等影视作品开展了5场多维度、多视角的专题评鉴,充分发挥了评论前置的在场作用。


一、原创与叙事:温暖现实主义和女性电影表达

第一场已经公映的电影作品评鉴交流活动由湖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郭光俊主持。成龙影视传媒学院教师、《逆行人生》剪辑师肖洋以《现实主义题材在现实世界里的突破与尝试》为题,从剪辑的角度切入,分享了《逆行人生》的电影选题、影像风格的生成与现实主义群像塑造等三方面的思考。恐龙影业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晏梓羚从电影创作的缘起、创作的原点、创作的逻辑,分享了电影《拯救嫌疑人》女性视角的电影表达。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著名编剧王兴东结合其丰富的剧本创作经验,以湖北电影人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和《热辣滚烫》为例,谈到原创剧本是电影的立足之本,电影人要树立全球视野,呼吁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剧本原创性。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对《拯救嫌疑人》在叙事理念和叙事手法方面的表现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故事本身及讲述故事的能力对电影的成败至关重要。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文斌分析了这两部电影的创作特征,指出了《拯救嫌疑人》成功的主要元素和《逆行人生》票房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认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既要直面现实问题,又要传递人文关怀。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高雄杰以自身创作经历揭示了新媒介生态下影视创作的机遇与挑战,指出了两部影片的亮点和难点,肯定了中国电影的原创能力,希望搭建发掘好故事和好剧本的桥梁。

二、文明与生态:纪录片的长江元素呈现

第二场纪录片评鉴交流活动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主持。《三峡清漂人》副导演许琴介绍了该片的立项、立意和前期筹备,这部电影聚焦长江生态大保护,将镜头对准长江之上的清洁工。长江文明工作室制片人陈一帆以《探索长江文明溯源研究与传播展示的“五度”“两创”模式》为题,介绍了展现长江史前文明的纪录片《石家河》的5个重要亮点。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向云驹从现阶段纪录片的创作与获奖实际情况对《三峡清漂人》的后期拍摄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认为影片需具备更宏大的叙事意识和更强大的叙事能力,从古今中外对比的视角做好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表达与微观拍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导演、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孙曾田从石家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与定位阐述了《石家河》的历史价值,认为《石家河》不是一部普通考古纪录片,而是一部人类文明探源工程优秀纪录片。三峡大学文传学院教授吴卫华将《三峡清漂人》定位为生态电影,他从生态电影的美学视角为这部影片把脉问诊,建议导演在创作中要注重借鉴生态电影美学规范,重视场景、重视细节,重视多声部的表现,更要把握住影片的正确价值导向,用生动的故事来吸引观众。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从电影定位、叙事基调、影片风格等方面对《三峡清漂人》提出了5点建议,认为这部纪录电影需聚焦家园这个核心概念,与世界沟通对话,纪实与写意相结合,用人文的手法向世界讲述中国三峡新家园的故事,更要讲究叙事方法,设置冲突与悬念,将本地元素通过人的故事来表达。

三、想象与现实:人物塑造的青春叙事

第三场电视剧专题评鉴交流活动由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主持。电视剧《庆余年》《浴血荣光》《兵火青春》的主创人员晓峰、刘超群、付嵘容分别对剧本改编策略、剧作的青春化表达、叙事手法和艺术特点作了整体介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副教授王雪璞把《庆余年》改编的成功归于科幻、古装、玄幻等多种元素的糅合以及想象与现实的融合,影片体现了对人的充分想象,是一种想象的现实,而《兵火青春》是一种历史的现实,书写了一段革命历史、一条隐秘的战线、一种历史中永不磨灭的人性。著名编剧余飞对穿越剧的本质进行了概括,认为穿越的本质就是信息差,《庆余年》对权谋情节的设置表现亮眼。他还以自己《跨过鸭绿江》的编剧经历指出了《兵火青春》的成功之处:历史的缝隙中寻找戏剧冲突,对已有的素材做了新的编织,打破编年体故事讲述方式而代之以人物的成长为主,人物塑造既不僵化也不油腻,颇具油画的质感。《文艺报》编审高小立注意到当前电视剧创作过于类型化的问题,认为当前革命题材谍战化、现实题材年代化、历史题材玄幻化的现象比较明显,电视剧创作应避免同质化,讲好中国故事。她还指出,人物的高度是艺术的高度,英雄人物的塑造要讲述清楚英雄是怎么成长起来的。英模人物的塑造既不能神话,更不能过于凡人化,要注重开掘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研究员谢诗思从观众观看之道谈了自己对“看什么”和“怎么看”的思考,在当前媒介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吸引观众从点击播放到动容地看,从技术地看到有思考地看,从外部形式走向深刻内容,这是目前创作者正面临着的挑战。

四、城市与文化:对城市空间和地域文化的影像再现

第四场即将公映的电影作品评鉴交流活动由赵卫防主持。即将公映的电影《数到三》《理工男》的制片人晏梓羚、宋光成作了创作分享。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彭涛对《数到三》的上映充满期待,他从国内外探讨城市与人的关系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谈起,认为这个片名能激发观众观影兴趣,主演情感处理细腻生动,保证了电影的质量。《当代电影》杂志副编审、导演杨天东以“连接”这个关键词畅谈了两部作品呈现的两种不同连接方式,电影以其特殊的方式建立起人与人的连接,《数到三》以情感实现了陌生人之间的连接,而《理工男》把自我放在集体价值中实现连接,两部电影的叙事语言都包含着丰富的武汉地域特色。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薛峰认为,《数到三》的悲剧题材穿插轻喜剧元素,呈现一种悲喜交织的风格,既能够抚慰观众的情感,也可以带来娱乐宣泄作用,《理工男》则契合了当下科技报国的社会议题,融合了青春、热血、报国、爱国等多种题材元素。湖北省影视制作协会副会长杜鸿从场景和在地文化对电影创作的重要性指出,两部影片以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践行了同一个理念,《数到三》把空间符号叙事化,对武汉精神有着生动的影像表现,在文化融合表达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理工男》以华中科技大学为外景地,以光谷为圆心,完成了硬核科技与城市精神的互文书写。

五、传统与现代:中华元素的创新性表达

第五场网络动画片专题评鉴交流活动由著名文艺评论家张德祥主持。网络动画片《灵笼2》编剧汪晨微作了创作分享,《谷围南亭》编剧张明睿分享了剧本的改编难点。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海洲从文化自信的角度以《长安三万里》、“白蛇”系列的成功范式探讨了中国动画应遵循“扎根中国、展现美学、传承文化”的根本原则,认为中国电影人要让世界透过动画电影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冯岭认为,这两部带有湖北地域特色的动画片,一部以末日指向未来,一部以人物蜕变勾连现实,其魅力不止于想象力驱动的异世界奇观,更在于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层次展现。江汉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庄桂成以《科幻动画为什么深受年轻人喜欢——以〈灵笼2〉为例》为题,对科幻动画的本质作了新的诠释:一切未来都是当代,一切科幻都是现实,一切情感都是人性。中国作家协会二级研究员肖惊鸿认为,这类作品的涌现绝非偶然——它们是新传媒时代以网络文学为源头的新大众文艺兴起的缩影,它们的魅力在于对“叙事中国化”的坚守,更难得的是对“审美全球化”的突破。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杨洪涛从技、艺两个层面阐述了当前国产动画的成熟之道和深层逻辑:从《灵笼2》的灯塔秩序到《谷围南亭》的都市神怪,两部作品的突破恰如国产动画发展的切片——表面是题材与风格的多元探索,实则折射出创作如何以人物塑造为根基、以技术服务为支撑、以文化创新为方向的深层逻辑。

结语:以艺载道,评创结合,共筑影视新章

活动学术总结环节由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高翔主持。饶曙光、向云驹、张德祥、王海洲分别围绕电影、纪录片、电视剧、动画片进行学术总结,对当下影视行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创新等关键问题发表了深刻见解。饶曙光在总结中认为,这场评鉴交流活动切中当下中国电影发展的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比如现实主义与类型化叙事的问题,强调现实主义电影的“明亮底色”,提倡温暖现实主义创作。向云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和概括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探讨了艺术与文明的关系,认为纪录片的拍摄要有意识地跟进大事件,关注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全球文明对话的宏大视野进入艺术叙事。张德祥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的创新形式,评鉴交流不仅针对具体电视剧作品,而且延伸到当前行业的主要问题,认为要创作出优秀的电视剧作品,既要充分发挥艺术家的才能,把思想艺术化、形象化,更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注重选题的时代性、大众性。王海洲从分析《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切入,认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势头良好,不仅风格多样化,而且进行了多路径的艺术尝试,很好地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中国故事的凝练和中华美学的弘扬,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作活动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本次活动创新研讨的新模式,深入回答了对“影艺论道”之“道”的追问。深入新时代影视的思想之道、精神之道、艺术之道、审美之道、生产之道、传播之道、接受之道的学术研讨,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坚守,也是对文以载道的文艺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发展造就了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武汉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承办过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双奖之城”,让本次“影艺论道”活动的开展意义非凡。它搭建了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业界与学界的新平台,让思想碰撞、智慧交融,让文艺评论聚力前行、共拓新局。

120年前,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掀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影视艺术发展历经风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追求。站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中国影视艺术高质量发展,需要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坚守艺术初心、勇担时代责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评创结合”的工作方法,引导创作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寻找灵感,从文化融合与共同价值中寻求突破点,聚焦个体命运、家国情怀、人文观照、时代共鸣,激发影视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共生活力,助力中国电影强国建设,助推中国影视艺术走向广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