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电影虽不乏亮眼佳作,但在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进程中,需要解决电影的全球流通性这一关键问题。建构中国电影学术话语体系,要求我们考量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历史新方位,并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开放的理论品格,重建符合中国电影生产逻辑、文化基因及价值体系的整体性理论。当前,西方知识的话语霸权犹在,AI技术的急速发展提出新挑战,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到底路在何方?换言之,我们该如何开展面向未来的影视理论批评?对这一问题,作为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啄木鸟”丛书之一的陈旭光新著《影像中国与光影未来:陈旭光影视理论批评选集》便是一份积淀多年的答卷。
“电影阐释”作为问题
毋庸讳言,当前世界局势的复杂动荡、中国电影的总体平淡与新兴人工智能技术的强有力冲击,共同加剧了电影学科的“阐释危机”。不过,在陈旭光看来,“所谓的‘阐释的危机’并非有意夸大或哗众取宠,更绝非某一特定时间,比如说现在才有的。实际上,这种危机意识是一直存在于国门打开、中西文化艺术开始碰撞之后的文艺理论批评之中的。这种意识的产生,实际上是知识分子‘自反传统’‘自省传统’使然”。可见,陈旭光对“电影阐释”的问题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其秉持的知识分子自省的问题意识令他始终关注、追踪我国影视产业的前沿动向与最新变化,在该书的谋篇布局和研究内容中便可见一斑。
《影像中国与光影未来》精选陈旭光近五年发表的文章,分为四个专辑。第一辑“艺术与影视文化的前沿思考”论述了数字技术、互联网、游戏等新媒介背景下的艺术变革与理论应对;第二辑“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对作者提出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提升、与时俱进的推演和扩展性论证;第三辑“电影‘想象力消费’与空间生产的理论批评”阐释了作者提出的“想象力消费”理论的资源、渊源、成形过程,以及青年文化取向和中国文化精神;第四辑“理论批评化暨影视剧批评实践”践行“理论批评化”构想,对《流浪地球》《万里归途》《狙击手》《热辣滚烫》等电影、《人世间》《流金岁月》《繁花》等剧集的批评,短小精悍,言之有物,切中肯綮。
所谓的“电影阐释”,不仅是对电影文本、电影文化的读解、批评或批判,更是围绕“阐释”进行的一系列有建设性意义的电影产业、理论和美学维度上的思考。陈旭光通过数年来对“电影工业美学”“想象力消费”等理论命题的“接着讲”,与前沿的影视现象、中国的社会现实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对话”,切实推动了中国特色电影理论体系的建构。
“以人为本”作为立场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想象力”不单作为一个关键概念贯穿于全书,即便放眼当下学界的网络、视听研究,也有不可忽视的学术贡献。陈旭光将“想象力”与“(文化)消费”“影游融合”等进行了强关联论证,由此精准把握了青年群体的观影习惯与文化偏好。对“想象力”(消费)的多维度、深层次阐释、挖掘,具有积极、开拓性的审美批评靶向和综合的、跨学科的社会结构诠释视野,使这一概念几乎拥有了与“蒙太奇”相近的认知度。当然,这一“新概念”的产生与年轻学者的加盟密不可分。年轻学者既是研究者,也是此类电影的消费者,他们与同时代的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理论观点更有现实关怀意涵。
“以人为本”是“有效阐释”的根本原则。陈旭光提出“想象力消费理论”正是基于这样的主体性思考,“要为青年一代人的文化、消费等发声,要研究他们的文化逻辑”。长期以来,青年一代群体的文化消费总是被视作亚文化消费,相较于社会的主流文化,总是位于边缘位置。但陈旭光认为,“不能用老一代的阐释思维来阐释如今青年一代的审美与消费。不能因为自己的年龄或经历、权力等优势,对青年文化、青年想象、青年思维不屑一顾,有意冷落”。
要言之,想象力消费理论是要为年轻一代合理健康的想象力消费诉求正名。在这个意义上,陈旭光拥抱青年、“以人为本”的文化立场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如果不是“以人为本”,没有“人道主义”、人文精神的考量,不会在这样一个高度上来分析、建构这样一个理论。阐释既要追求广度、厚度,更需要人性的温度,当下的中国电影,不管是创作实践还是理论批评,都缺乏对“具体的人”的关注,“人”常常只是附注式的元素与抽象化的符号。该书的阐释立场,对改变这一现状无疑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面向未来”作为实践
新时代的社会转向为电影工业发展提供了新语境,尤其是技术革新和媒介融合重塑了电影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多维场景。一方面,该书遵循着“自下而上”的建构路径,体现出较强的理论适配性。另一方面,正如书名所示,“未来”是该书指涉的关键问题域。
首先,该书与中国电影观念史的发展息息相关。2017年,陈旭光通过对“新力量”导演的观察,突破以往的电影观念,融合了“工业”与“美学”两个术语,初步提出了“电影工业美学”理论,进而展开深入思考并不断向纵深处拓进。该书论及影游融合、元宇宙、“游生代”等前沿议题,直面“何为艺术”“艺术何为”等问题,提出了理论扩容、观念更新的主张。其次,该书理论虽然受到西方“技术美学”“工业美学”概念的一定影响,但更多注入了对中国电影独特的美学理解。同时,伴随机器创新、工业化进程加快,该书立足现实对新技术、新媒介、新现象进行细致考察的同时,对理论资源进行了爬梳与总结,包括对电影工业美学研究的方法论总结和伦理思考、“作者论”旅行、中国特色学术话语和学科体系建构等。最后,该书理论的建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跨学科旅行”的过程,它不仅鼓励不同学科的学者加入讨论,而且倡导学术争鸣的风气。例如,该书论及传统的现代转化、影视的空间生产等重要学术话题,解读科幻电影、“新西部电影”现象等,无不为中国电影理论未来的“知识再生产”和“理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本。
总而言之,该书具有突出的实践品格,扎根动态发展的中国电影,聚焦命题、研究难题、解决问题。回到开头提出的关于影视批评的问题,不难发现,陈旭光不是用抽象的哲学思辨来解释实践,而是选择专业化、应用性的理路予以理性、务实的阐释,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无疑是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面向未来”的重要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