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由天津音乐学院承担的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曲艺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津举办。作为我国艺术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全国仅立项17项。天津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冯志莲作为首席专家获批的这一项目是曲艺学科唯一立项的重大课题,对中国曲艺艺术的传承发展及构建中国特色曲艺学科体系具有“奠基立柱”的重要意义。自此,天津音乐学院成为天津市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高校,彰显了该校近年来在艺术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此次开题论证会评审组由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朱恒夫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张刚,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研究员朱飞跃,天津市文联原党组书记、研究员万镜明,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周琪,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蒋中琦,南开大学教授鲍震培。来自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市艺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开题论证会上,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王宏伟谈到了天津音乐学院依托天津曲艺沃土、汇聚顶尖团队,全力保障推动项目实施的决心与担当。他阐述了“曲艺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项目的战略意义与紧迫性,指出曲艺是植根民族血脉的“活态文化基因库”,是解码中国文化底层逻辑、延续中华文明叙事基因的关键钥匙之一。他特别谈到曲艺传承研究的双重困境:一是珍贵文献(尤指“活文献”老艺人)濒临湮灭,抢救性挖掘是与时间赛跑的文化血脉保卫战;二是系统性理论研究长期滞后、资料碎片化严重制约价值彰显与当代转化,构成亟待突破的学术核心命题。他强调,在历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学术版图中,曲艺类重大项目可谓“屈指可数”,而本项目突破单一曲种局限,以全国视野覆盖南、北方百余种曲种深耕细作,不仅是一次全面的文献梳理,更是一场对中国曲艺文化DNA的深度解码;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理论建构,更是为中国特色曲艺学科体系“打地基”“立梁柱”的关键工程。
文化和旅游部科教司一级调研员王彦代表主管单位评价了该项目的标杆价值,并对课题组提出需以高站位引领、高质量产出、严管理保障为核心的要求。她指出,科教司正在修订《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将通过强化中期检查、建设成果库等措施提升管理效能,支持产出标志性成果,服务国家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希望课题组积极探索前沿学术理论,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曲艺学科理论作出突出贡献。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所长邢晓阳肯定了该项目落户天津音乐学院的标志性意义,充分肯定了天津音乐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表示要以“严标准、强服务、重实效”的原则,全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助力“津派文化”传承发展。
论证会环节由首席专家冯志莲作项目开题报告,她就研究现状、选题价值、总体框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研究设计、预期成果等方面做了全面阐述,不仅系统阐明了项目的三重战略价值——破解学科困局、重构理论体系、激活文化基因,还指出当前曲艺研究存在三重结构性困境:“重古代轻近现代”导致近现代曲艺演进逻辑断裂;“重文本轻田野”造成活态表演传统被学理遮蔽;“曲种研究分布不均”形成理论版图空白。这些症结严重制约着曲艺学科体系的自主构建。针对上述困境,项目创新性地采用“文献-理论双轨互构”研究范式:文献体系化工程以全国性普查为基础,构建《中国曲艺文献总目》宏观谱系,并通过百种代表性文献的深度编研(含抄本、腹本、口述本等多形态文本),形成立体化文献矩阵;理论体系化建构则聚焦文学、创作、音乐、表演、美学、生态、传播七大核心维度,开展跨曲种比较研究与共性规律提炼,着力构建兼具本土话语特质与当代阐释效力的曲艺理论体系。本项目旨在实现三大突破:贯通古今曲艺文化根脉,填补近现代研究断层;建立多模态文献研究方法论,破解田野-文本二元对立;以系统性理论成果强化学科地基,为新时代曲艺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学理支撑与路径指引。
随后,天津音乐学院教授贾怡就子课题一“北方曲艺文献整理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板俊荣就子课题二“南方曲艺文献整理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蒋慧明就子课题三“曲艺文学与创作方式研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宇琪就子课题四“曲艺表演与音乐研究”、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囝就子课题五“曲艺生态与场域研究”分别进行了陈述,子课题间相互关联、视角互补,形成了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的逻辑支撑,构建起覆盖曲艺研究多维度的立体框架。与会专家们高度评价该项目立足学科发展迫切需求,选题重大、设计清晰、框架完整、团队结构合理、计划可行。项目以学术创新为目标,问题意识突出,具备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