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艺评论“鼓”与“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以来,文艺评论工作迎来了全方位的重大进步,无论是文艺评论的地位,还是文艺评论的整体生态、评论水平及社会效应都有较大提升。

近日,由中国评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联出版社主办的“啄木鸟文丛——文艺评论家作品集(2024)”新书座谈会在京举行,杨勇、吴吕明、师力斌、金浩、马健、龙其林六位文丛作者,徐粤春、邓友女、陈汉萍、贺桂梅、杨珺、祝帅、戴清等主办方负责人、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等80余人参会,就如何营造健康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做到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评论需提供向上的动力

文艺评论作为文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其价值不仅在于阐释与评判,更在于通过审美引导和精神启迪为评论对象带来一定的启发。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评论者要通过高屋建瓴的专业视角,分析作品的深度、创新性、局限性等,为创作者提供评论视角,如果只是捧高式、印象式的点赞,那便失去了评论的根本价值。文艺评论要走在优秀文艺作品前列,它不仅是显微镜式的文本解读,更要配备望远镜式的高瞻远瞩。《书法研究》《书法》副主编、编审杨勇认为,一篇好的评论文章,需要看评论者的背后有没有系统的正面立场作支撑,所持立场是否比批评对象更有力,或者是否提供了一种更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在使批评对象感到“痛”的同时,还要给予向上的动力。这种向上的动力恰恰是推动创作的关键所在,是文艺作品推陈出新的保证。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认为,好的评论是迷人的,出发点是善意的。通过评论挑毛病、找缺点,能给批评对象带来善意的启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祝帅认为,好的评论向后看的同时又向前看,通过评论、策展、学术活动推进当代艺术的进程。在造型艺术领域,好的文艺评论家往往也有策展人的身份。综合几位专家的观点可以看出,文艺评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和创作良性互动,这不仅要求评论家要有经典的文艺理论储备和对当下文艺创作的敏锐洞察力,更要具备指出文艺作品改进方向的能力。

评论贵在“求真务实”

文艺评论的“求真务实”,既是对文艺作品本身的尊重,也是对读者、观众和社会的责任。它要求评论者摒弃浮夸、媚俗或主观臆断,以客观、理性、深入的态度,揭示作品的艺术本质、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清代文学家袁枚曾指出:“作诗者以诗传,说诗者以说传,传者,传其说之是,而不必其尽合于作者也。”评论作品在促进文艺作品进步的同时也具有自主性,代表着评论家的学识深度、思想高度,简单的一个“真”字,体现了一个评论家的风骨。李长之对鲁迅作品的评论,还有著名作家李健吾对沈从文作品的评论已然成为经典,文艺评论作为独立的艺术作品也要接受人民的检阅、历史的考验。中国评协艺术产业委员会委员马健认为,评论要做到讲真话,讲真话即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评论家跟文艺家往往存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关系,这更需要作家艺术家有面对批评的雅量与胸怀。师力斌认为,其实大众内心都十分清楚,哪些批评是善意的、积极的,哪些评论是功利的、圈子化的、江湖化的,文艺家更应该清醒。中国评协视听艺术专委会秘书长戴清认为,评论家需要理论根基与史论学养的修炼,需要优秀的艺术判断力和正确的文化立场,更需要批评的勇气,让评论生态少一些吹捧,多一些实话,少一些附和,多一些灼见,评论家要坚守批评的职业操守。

评论需要各艺术门类的互动

文艺评论要打破单一艺术门类的壁垒,实现跨领域的互动与融合,才能真正把握当代文艺创作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和激发,不仅丰富了创作本身,也为评论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和方法。祝帅认为,文艺评论可以做到各个艺术门类互通有无、互相借鉴、共同发展,这也有利于当代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师力斌认为,新时代需要新的批评,尤其是跨界的批评,需要注入新的知识和新的视野,比如从影像中看出诗意,从绘画中谈建筑,从戏剧中谈服装等等。

艺术评论需要“专”,同时更需要“博”,好的评论往往需要多维度的解析。例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书画同源”论,评论一幅国画作品少不了对其书法用笔的鉴赏,评论一幅书法作品也少不了对其构图及画面经营的心有灵犀,甚至还要从诗意、禅意等角度去体悟作者的思想内涵。再如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就需要从人类学、瞬间美学等多重维度去鉴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艺术评论唯有既能进入特定门类,又能保持不同艺术门类的叠加认识,才能更好地与文艺创作良性互动。

评论要引导艺术作品体现“精”与“新”

当下艺术创作呈现越来越大众化的趋势,这种境况引发了人们对于艺术创新的重新思考,也愈加显示了文艺评论的重要作用。文艺创新是文艺创作的生命。“文艺两新”摄影家、评论家、策展人吴吕明认为,摄影进入全民化的新时代,成为人人能用的视觉传播媒介,但照片泛滥,好的作品也容易被淹没,摄影门槛越低,好作品的要求越高,摄影评论引领创作、肯定精品的责任越大。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金浩认为,今天舞蹈艺术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面临多重挑战与机遇,“古典也流行”“跨界出圈”“爆款热剧”等等,在业内及传媒行业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当下的舞蹈审美其实并不缺少丰富的实践,而是缺少体现舞蹈审美特点的创意提升。

文艺评论受AI的影响

人工智能(AI)对文艺评论的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既带来了效率提升和形式创新,也引发了关于原创性、情感深度和伦理风险的讨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副主任龙其林谈道,AI时代的评论,有海量数据的模式化输出、平均化认识的特点,注重跟以往经验的结合,但难以产生新的情感,难以理解人类永远微妙的内心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深度。他提出,文艺评论家应该从独特的人类情感、幽微的人性、耐人寻味的动作、富含隐喻的细节、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创造出兼具理性思考与情感分析、学术深度与新媒体风格的评论话语。在艺术高速发展中,文艺评论家要始终保持清醒认知,一切技术和手段都是围绕人来服务的,要使技术服务于思想情感的表达与艺术审美体验的提升。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助”的功能,而不能让其喧宾夺主。

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啄木鸟文丛》主编徐粤春认为,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坚守学术初心,筑牢理论根基,时刻保持对文艺评论事业的热爱和敬畏之心,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升学术素养和艺术修养;要坚持扎根于人民,始终服务于人民,了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期待,以通俗易懂的表达、鲜活生动的笔触、质朴清新的文风,推动文艺评论走出学术象牙塔,走近人民群众,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丰富精神文化世界;要勇立时代潮头,拓宽评论路径,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文艺领域产生的新现象、新问题,深入剖析背后的文化逻辑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并运用新平台、新手段和新技术,创新评论方式,提升时效性、针对性,更好发挥其战斗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