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导演陈凯歌畅谈《志愿军》三部曲背后的五年匠心;电影《志愿军3》亮相第27届全国影片推介会,大众热议全景式、多维度展现抗美援朝战争这场新中国“立国之战”的电影三部曲。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作为《志愿军》三部曲中承上启下的第二部作品,以7天8.05亿元的票房佳绩斩获2024年国庆档电影市场的票房冠军。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原阻击战为主要情节,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在朝鲜涟川、铁原地区阻击所谓“联合国军”北进的英雄壮举。通过史、事、情相互融合的全景史诗叙事,以及产业技术、视听艺术耦合下的崇高审美感知效果营造,构建起国产主流电影民族化影像叙事的精品化创作新范式,在技术与艺术层面实现了国产战争题材电影的类型化突破,为新时代新主流电影的精品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史诗形容为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他认为史诗是“以诗的形式表现一个民族的朴素的意志”,通过艺术呈现时代浪潮下民族生存状态与民族精神,塑造出民族精神内核。抗美援朝战争作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正义战争,其历史意义已然超越军事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的重要坐标之一。《志愿军:存亡之战》延续《志愿军:雄兵出击》的剧情脉络,以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历史节点为叙事框架,选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第四次战役与第五次战役作为历史背景,全景式展现砥平里战斗、临津江战斗与铁原阻击战的真实战争历史,描述了从高层战略决策到基层奋勇战斗再到后方协助支援的立体化的战争图景,构建起历史脉络清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诗框架。
在以“史”为骨的同时,导演陈凯歌又通过八位典型角色的塑造,为全景式呈现抗美援朝史诗增添了惊心动魄的叙事张力与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如为保卫家国而舍生取义的李默尹父子,经历残酷战争后成长蜕变的翻译员李晓与战损记录员杨三弟,响应号召不远万里为志愿军运送物资的东南亚华侨赵安南,以及在松骨峰战役中患上战争失忆症、在战友帮助下找回初心与使命的志愿军排长孙醒,为完善武器装备而深入战争一线的武器专家吴本正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影片的叙事维度突破了传统战争片中单一面向的类型化叙事局限,将史、事、情充分勾连,将历史全景的宏观深描与时代个体的情感抒发有机结合,既保留了全景式战争场面的恢宏气势,又为抗美援朝战争背景下个体叙事与家国情怀抒发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展现出国产新主流电影尝试突破类型化桎梏、迈向精品化创作的新趋势。
纵观我国优秀的战争题材电影作品,从早期的《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高山下的花环》《大决战》等,到近年来的《金刚川》《长津湖》《狙击手》与《志愿军:雄兵出击》等,皆通过激烈残酷的战争叙事,展现中华儿女为了正义事业与家国理想殒身不恤的崇高壮美,建构了国产主流电影战争叙事的民族化影像图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论述“崇高”时提出,“每一种具有英勇性质的激情(因为这种激情激发起我们克服任何阻抗的力量的意识),都在审美上是崇高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以工业化的电影制作水准,进一步凸显志愿军保家卫国、克服艰难险阻所迸发的英勇豪情,营造出影片基于史诗叙事的崇高感影像美学旨趣。在战争场面的营造中,通过实景搭建与数字特效技术相结合的影视产业创作路径,为构建现代化的中国电影工业制作体系作出有益尝试。以铁原阻击战的影像叙事为例,为呈现出该场面的沉浸感与震撼性,制作团队耗时三个月复现了约20万平方米的铁原战场实景,并参照抗美援朝战争的真实史料,调动上万人在该实景战场中挖掘出总纵深20公里、总宽度25公里的三道防御工事。这些万米战壕变化曲折、高低错落,精准复刻出志愿军利用地形构建的反坦克泥塘、弹坑掩体等战术设施,并使用CGI技术进一步渲染战争场面的特效氛围,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志愿军战士虽遭遇“钢铁洪流压境”“炮火烟尘飞散”,但我自岿然不动的钢铁意志。
影片在铁原阻击战的叙事段落中使用交叉式蒙太奇的双线叙事手法,呈现志愿军为阻击所谓“联合国军”步坦炮结合的攻势,分成两支部队展开防御作战的故事。其中一支部队负责夺取曹川水库卸闸放水,另一支部队负责在铁原防御阵地抵御所谓“联合国军”主力部队的入侵。当志愿军克服重重险阻成功打开曹川水库的闸口让河水流入铁原战场时,坚守在铁原防御阵地的志愿军在敌军装甲集群的猛烈进攻下已经所剩无几。两支志愿军部队虽艰难地完成防御任务,但均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身负重伤的第63军一营营长李想为了坚守铁原防御阵地,在敌人聚拢过来时引爆了串联在阵地的炸弹集群,舍生取义。在实景搭建战场环境与CGI数字特效生成的电影技术加持下,李想的壮烈行为被视听影像更加壮观地呈现出来:李想引爆炸弹集群,防御工事爆炸时卷起火光、沙土、木制建筑碎片,以及敌人的尸体,被多机位、多视角立体化呈现。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克服艰难险阻,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换取铁原阻击战防御胜利的英勇气概,在电影拟真场景营造的技术加持下进一步凸显,形成崇高悲壮的影像氛围。影片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无畏的志愿军谱写了一部崇高壮阔的民族化影像史诗。
在全球化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下,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为中国故事讲述、中国声音传播、中国形象展示作出新的有益探索。影片通过对抗美援朝战争中历史细节的精准复现、对战争英雄群体的立体塑造、对抗美援朝战争逻辑的深度阐释、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情怀的至诚敬意,为观众提供了可供感知、能被认同的影像历史文本。作为饱含家国情怀的影像精品,该片不仅为抗美援朝战争留存具象且珍贵的影像记忆,更向世界再次证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与必要性。特别是在当下,这份凝聚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先辈们不屈毅力与家国情怀的民族精神,值得被中国人民镜鉴与传承,并推动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薪火相传与价值弘扬。可以说,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凭借高质量的全景史诗叙事、标准化的电影工业制作水准与情真意切的家国情怀抒发,为新时代国产主流电影的精品化创作探索出颇具典型价值的创作路径,并成为以影像讲好和传播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范例。
作者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