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噫气

王放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我就看过她的画。应该说,作为新一代画家,她的想法与实践,让我对当代青年艺术创作有了敬畏之心。王放这一代人,身处改革开放时期,观念新、见识广,接受了系统的美术训练,再加上思想活跃、技法娴熟,自然产生了别具一格的构思和另辟蹊径的方向。

后来,她去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最近,我看到了她在英国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天籁——大块噫气》《天籁——回声成林》《天籁——怒者其谁》《天籁——湿漉的繁忙》等,让我感叹也让我沉思。她依然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画出一张好画是她的生命追求。那位亭亭玉立、举止文雅的女孩子,所调剂的色彩、勾勒的线条、塑造的形象,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中;其画作中浑然天成的气象、波谲云诡的气势、抽象中的虚无、假定中的玄幻,给予我极大的想象空间。显然,这是王放游学之中的思考与探索。

作品是艺术家的表情。《天籁——大块噫气》是王放对自我、自然观察与思考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到一代人的新风尚以及据此形成的新的美学观念。王放用《庄子·齐物论》中的一段话阐释了自己创作的精神方位——“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她心中有多绚烂,她眼中的世界有多凄迷,她理解的天与地有多深广,她想象的人与神有多诡异,都集中在她的笔下、她营造的色彩与形象之中。

王放有着艺术家惯有的执拗与坚韧,她在陌生中求索,在不确定中感知平衡。她挑战自己,也挑战绘画本身。她愿意从更深层的角度描摹眼前与心中的“对象”,因此放弃了对物态的精雕细刻,不再去追求形象的精准度,更不去重复千篇一律的图式与结构。欣赏她作品中的岩石、河流、天空、林海、雪、雨等意象时,我顿觉神思飞扬,心头灼热,她滚烫的笔触赋予自然界玄妙的神性与诗意。

“圣人之道在六经”,绘画之道也可以在六经中寻觅。王放一方面放眼世界画坛,接驳新颖的艺术语言,一方面不断回眸自己的文化本源,试图在老庄哲学的内核里再塑抽象画的美感。这一点在她的整体构思和创作实践中有所体现。她的《天籁——大块噫气》契合《庄子》的精神命题,那些寓意丰富的画面具有阴阳五行作用下的自然性,也是生命情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