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本土乐团不仅要演好西方经典作品,更要推广好中国原创作品,通过委约创作等方式,为作曲家们提供创作机会,推动作品的传播。”4月27日,广州交响乐团在音乐总监黄屹的指挥下,携手北京音协合唱团,在国家大剧院倾情上演交响曲《追光》专场音乐会。音乐会精彩呈现的广州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广交)委约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创作的交响曲《追光》,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而作的作品。该作品入选2024-2025年度“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扶持作品名单,是2025年度全国16部入选的交响乐作品之一。广交的这场《追光》音乐会也是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唯一一台全部上演委约交响乐作品的音乐会。
在传承与创新中蓬勃发展的缩影
音乐会上半场,广交演出了另外两部乐团委约创作的作品:首位提名格莱美最佳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奖的华人作曲家周天为广交建团65周年特别创作的《都会》,宛如一幅细腻的交响画卷,将广州这座千年都会的独特魅力尽情铺陈。著名作曲家陈其钢创作的二胡协奏曲《悲喜同源》,青年二胡演奏家陆轶文担任独奏,观众在音乐的流动中感受到中国文化意蕴与风骨的全新表达。
音乐会下半场演出的龚天鹏创作的交响曲《追光》,以《国际歌》为灵感与素材,用国际化的交响语汇展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真理、与世界人民命运与共的时代精神。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部以《国际歌》为主题的作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追光》巧妙融入广东音乐元素,让民族音乐元素在交响乐中熠熠生辉。当北京音协合唱团用法、俄、英、中四种语言唱响《国际歌》时,音乐厅内被热血澎湃的氛围所笼罩,观众们仿佛看到了无数先辈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坚定身影,感受到了当今时代中国人民在世界舞台上昂首阔步的自信与豪迈。
这场震撼人心的演出不仅是对音乐的精彩呈现,更是对中国交响乐事业蓬勃发展与时代魅力的生动展现。《追光》专场音乐会也是广州交响乐团时隔11年再次登上中国交响乐之春舞台的精彩呈现,展现了广州交响乐团的卓越成就,更是中国交响乐在传承与创新中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原创作品是乐团的重要财富”
“运用西方乐器,表达中国的声音,是中国交响乐作品创作的方向,也是中国音乐元素能够更好传播的重要途径,这能让中国作品更容易被国际乐团演奏,推动作品的传播。”黄屹在接受采访时特别谈道,广州交响乐团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中国古典音乐发展,尤其是对原创作品的重视与支持。广交在建团65周年之际,推出了一套名为《交响·中国》的唱片集,收录了12部精选的由广交委约创作的交响作品。《交响·中国》不仅是广交多年来在原创领域深耕的成果展示,更是中国交响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黄屹强调,原创作品是乐团的重要财富,广交一直致力于通过委约创作和演出推广,为中国作曲家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交响乐团演好西方经典作品,这算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国原创作品的委约和推广。如2022年‘航母’级的联合委约作品——交响音诗《千里江山》,由中国音协交响乐团联盟23家院团联合委约,我担任艺术总监的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和我担任音乐总监的广州交响乐团也在联合委约的行列当中。这部作品的推出也创造了一个世界上联合委约的纪录。这样的一种委约机制的保障和大力推动,给予我们中国作曲家以更大的底气和信心。”
在黄屹看来,委约创作对于作曲家来讲也是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命题作文”的创作上。“龚天鹏创作的《追光》是个很好的例子。令人特别欣喜的是作曲家用他的才华和高超的艺术手段完成了一部非常有高度的‘命题作文’。作为乐团来讲,作曲家拿出好作品了,我们怎么样能够把这样的作品演奏、推广好,怎么样能够把‘命题作文’和艺术价值两者结合好,这对于每位创作者和院团管理者都是一个新的课题。”黄屹认为,相较于以前较多的是“发散性”偏小巧的委约作品,现在更多的是具有时代性的有主题性的大作品,所以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
“小众行业如何释放最大化的能量”
谈及为什么会在全国乐团汇聚的中国交响乐之春平台上、在音乐会上下半场全部上演乐团委约作品,黄屹坦言:“我们确实可以按照交响乐团常规音乐会那样,上半场演奏一个西方的序曲,然后接一个中国的协奏曲,下半场演一个大部头的西方经典作品。但这次我们大胆尝试,上演一台全部是当代中国原创作品的音乐会,这也是希望传递出一个态度,或者是表达一种信心。”在黄屹看来,在古典音乐发展进程之中,有更多的好的作品持续不断地出现,才能够把这个行业延续下去。这场《追光》专场音乐会,只是广交推动中国原创交响乐作品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展示,未来,广交还会不遗余力地继续推广委约创作的新作品。
“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国,因为中国的观众群体是最年轻化而且是最为庞大的,中国有这么大的音乐人才群体,有那么多音乐爱好者能够加入到古典音乐的欣赏行列中,成为忠实的乐迷,这是特别可喜的一个局面,作为我们音乐工作者来讲也是机遇和挑战。”黄屹认为在现阶段必须要做的就是怎么样能够把中国作品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表达中国的声音,不仅是国内的交响乐团可以演奏,让国外的交响乐团也喜欢演奏,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目标。“像老一辈作曲家王西麟创作的《火把节》,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特色很强烈,包括陈其钢的作品,所用的都是西方交响乐团中最常用的乐器。他们的作品在全世界上演率很高的原因就是演奏作品的这些乐器是交响乐团中大家所熟知的和常用的,用常规的演奏方式就能够把作品很好地呈现出来,其实这也能降低演奏中国音乐作品的门槛。”
“古典音乐其实还是一个小众行业,小众行业如何让它释放出最大化的能量,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音乐工作者的使命。作曲家则需要在自己的作品上倾注更多的心血。”黄屹认为,这个行业需要更多正能量,需要更多的人去奉献,而不是索取,只有这样才能够一代一代地把这个事业推进下去。“广交也是以坚定的步伐和创新的精神,在委约创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音乐记录时代,用作品激励人心,不仅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更让世界看到中国交响乐的无限可能。”黄屹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