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手、拉山、旋腰、穿掌……”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广外艺)学生陈漫影正在为乡村小学的孩子们教授《粤韵操》,她与动捕技术制作的动漫人物“艺多多”合作,从手、眼、身、法、步全方位展开“粤剧+舞蹈+体育”的美育教学,粤剧神韵以一种全新形式在校园传承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融的热土上,广外艺正以“育服融合”为核心理念,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行走的美育课堂”。
育服融合:构建“三位一体”的美育生态
广外艺提出的“育服融合”理念,旨在打破传统美育的封闭模式,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社会服务实践,形成“课堂教学—艺术创作—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
在红色文化传承领域,舞蹈作品《红井水》成为典型范例。该作品以红军“掘井助民”故事为蓝本,创新性融合国家级非遗“采茶戏”的肢体语言,通过灵动的舞姿演绎“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情怀。该作品入选全国高校思政原创文化精品项目,荣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不仅在校内成为思政美育的教材,更走进社区、乡村小学巡演,让革命历史通过艺术形式“可触可感”。“当孩子们跟着舞步模仿挑水动作时,我看到了红色基因在美育浸润中的自然传承。”编导教师刘卫宇感慨道。
学校以“一核心两服务”为行动纲领:坚守“立德树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融入美育全过程;服务国家“乡村振兴”“一带一路”重要倡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让艺术之美在实践中绽放生命力。
扎根实践:从校园讲台到社会舞台的场域拓展
广外艺将美育课堂延伸至乡村、社区、企业,打造“实景式”“浸润式”育人场景。在乡村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师生驻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不仅开设绘画、合唱、非遗手工等课程,还带领孩子们用颜料美化老旧教学楼、用废旧材料创作装置艺术,让乡村校园变身“美育实践基地”。“以前觉得美术课就是画画,现在发现艺术能让生活变美。”佛冈县水头镇莲瑶小学学生林紫缘指着教室外墙的彩绘壁画说。
在社区服务中,学校推出“家校社美育进万家”系列活动,在广州中心城区开设百家姓剪纸艺术教学、亲子粤韵操教学、AI古诗词歌曲创编、岭南音乐赏析等家庭美育公益课程50多门,构建“15分钟美育服务圈”。
文化出海:大湾区美育的国际表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兼具“外语+艺术”40余年办学特色的职业院校,广外艺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将岭南文化、中华美学推向世界舞台。学校精心打造《热土》《大美中华》等文艺精品,组织学生艺术团赴英国、韩国、西班牙等地演出,用舞蹈、民乐、书画等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
在英国伦敦的演出中,一段展现传统中式婚礼的舞蹈《红盖头》引发强烈共鸣,一位在英国出生的华裔女孩拉着母亲的手说:“我也要穿这样的红嫁衣,跳这么美的舞蹈!”孩子能够主动亲近中华文化,让母亲感动不已。
“当西班牙学生用中文演唱粤剧选段时,我真正体会到艺术无国界。”参与国际交流的学生郑棉鹏十分兴奋,他和同学们一起在中华美学的跨文化交流中感悟良多。除了舞台表演,学校还与海外院校共建“中华美育工作坊”,开设剪纸、武术、古筝等线上课程,累计吸引20多个国家的学生参与。
传承创新:努力让美育在服务中实现“双向赋能”
经过多年探索,广外艺“行走的美育课堂”结出丰硕成果:近3年累计开展社会服务项目150余项,覆盖全省23个县(市、区)及海外1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师生达1.2万人次,创作文艺作品300余件,获国家级、省级艺术赛事奖项50余项。这种“在服务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的模式,让学生深刻理解艺术的社会价值——从乡村儿童的笑脸中感受美育的温度,从国际舞台的掌声中体会文化传播的责任,以美育人“大课堂”有了更生动的内容。
“美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浸润与价值的传递。”广外艺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继续深耕“育服融合”,让美育课堂行走在大湾区的城市乡村,连接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培养更多兼具艺术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美育使者”,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职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