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大众文艺的形式已悄然发生变化,“新大众文艺”浪潮扑面而来引发热议。为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策划“艺见”专题“新大众文艺:数字浪潮下的全民创想”,约请五位专家学者撰文,围绕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等特征,开展理论辨析和现象阐释,思考如何引领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该专题在《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和多个新媒体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吸引了约170万阅读量。
当下,我国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网络信息、数字媒体、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发展、日新月异,这为文艺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新的媒介场域、文化语境和审美实践不断涌现,新的文艺形态、文艺业态逐渐生成,新的大众文艺悄然兴起。这场发轫于民间、兴盛于网络的文艺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声势重构着中国文艺的版图,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书写着人民文艺的新篇章。
>>人民性:新大众文艺的本质底色与价值根基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从“五四”时期起,百年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始终将人民置于价值体系的中心,“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始终是文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大众文艺的兴起,首先体现了对“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核心思想的时代演绎。文艺不再是高悬于殿堂的圣像,而是流淌在数字空间的活水,是人民大众自我表达、自我提升、自我满足的精神载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震认为,“新大众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就是由人民参与创造、供人民审美和消费、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行使人民文化权利的文艺”。
在这个人人都是“剧中人”、人人都是“剧作者”的时代,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热情记录和演绎着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象,表达着向上向善、朴素美好的价值追求,塑造着属于自己、属于大众、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艺形态,呈现出全民书写、全民创作的壮观图景。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杭州市评协主席夏烈强调,“对于经受过传统审美体系训练的人而言,这些大众文艺作品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属于21世纪的普通人的声音、故事、立场、精神通过或朴素或生动的形式得以呈现、升华和衍生,逐渐汇聚着属于21世纪的新文艺、人民文艺”。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现实中平凡的劳动群体通过网络平台变成了快递诗人、外卖诗人、菜场作家,用真实的笔触描摹平凡生活的肌理;非专业创作者在短视频平台上变成乡村田园、匠艺手工、国潮古风内容博主,用自然的镜头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源自民间的创作打破了精英创作壁垒和“高级叙事”的垄断,使个体经验升华为时代镜像,回归人民的文艺由人民创造、人民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中国评协理事、《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的文章《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表示,“人人都是创作者,个体经验和微观叙事觉醒,特殊角度和边缘群体不断发声,时代丰满细致多层的血肉从生活流向艺术,普通人书写时代、记录时代从可能成为现实”。
>>技术赋能:新大众文艺潮起的时代语境与根本依托
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是多重时代条件与技术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既有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深层变革,也有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介生态重构。经济层面,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大众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技术层面,从互联网的全面接入到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新媒体大范围普及到5G网络大规模覆盖,元宇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媒介成为“新基建”;主体层面,大众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普遍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显著增多,逐渐演变为创造力各异的新群体,数以十亿计的网民在网络空间休闲娱乐、社交互动、创作分享。正如李震所言,“由民族复兴、国力增长、现代化强国建设、科技和民生全面发展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等因素构成的新时代历史文化语境,是新大众文艺赖以生长的沃土”。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媒介的变革改变了文艺创作的主体结构,重塑了文艺的生产与传播逻辑,不断拓展着文艺的边界、大众的认知与审美边界。从传统文艺生产中“专业创作者—大众接受者”的单向结构,到新大众文艺“创作—传播—评价”的全程参与,大众从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欣赏者变成创作者、评价者,在文艺生产和传播的全链条中彰显出独特的主体性。创作主体多元化、创作内容丰富化、传播方式去中心化、欣赏方式个性化、产业格局融合化等,媒介变革推动大众文艺发生了深刻的主体之变与本体之变。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刘永明表示,“新兴数字媒介的普及和发展已经由单纯的文艺载体与传播工具逐渐转变为文艺创作与生产的本体性因素之一,它不仅决定着文艺的传播形态,而且反过来决定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想象力形态,更决定着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表现形态”。
>>艺术精进:新大众文艺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实践路径
新大众文艺的兴起,引发了关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普及与提高”问题的当代思考。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这一关系深刻揭示了文艺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文艺的认识和审美情趣的渐进过程,是发展文艺事业、推进文化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新大众文艺以其广泛的普及性、通俗性和传播力带来“量”的爆发,更需要在普及与提高的辩证统一中追求“质”的提升。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提升艺术品格与文化价值,避免“流量至上”导致的同质化、商业逻辑对人文价值的挤压、技术理性对情感深度的消解,成为亟待回答的课题。刘永明认为,新大众文艺创作者应该自觉追求艺术性、思想性、历史性,自觉避免审美降级、“饭圈”乱象等泥沙俱下的情况。
提升艺术品格,推动和引领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还需要构建复合多元的评价体系。新时代、新大众、新媒介、新主体、新文体、新形态、新业态等决定了传统的、单一维度的评价标准已难以适应新大众文艺的发展。北京文联签约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许苗苗表示:“新主体催生新故事,而在故事巨大的生产潜力和经济增长背后,意识形态的导向、媒介资本的争夺等问题也不可忽视。为避免文艺被单一话语主导,就必须深入剖析新媒介文艺与新大众文艺同源背后的隐形权力机制,并据此建立真正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以更准确地把握文艺潮流趋势,筛选真正具备创新价值与发展潜力的新大众文艺作品。”
新大众文艺的未来充满机遇与挑战。夏烈认为,“大众文艺的数智化时期将伴随AI技术突进和文艺应用发生重大的新变”。这将为文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对创作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从《诗经》的民间歌谣到宋词的市井俗唱,从元曲的勾栏瓦舍到明清小说的街巷流传,中华民族的文艺传统始终在大众性与艺术性的互动中生长。新大众文艺的潮起,为文艺发展提供了一种既扎根人民生活、又拥抱技术文明,既保持通俗品格、又追求艺术高度的可能。它既带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文化愿景,也应防止“流量至上”的价值迷失。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守正中创新,在普及中提高,才能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