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是小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该篇课文以流畅的文字、感人肺腑的语言刻画了身残志坚、热爱教育事业的刘老师的形象。每每上到这篇文章,我总是让孩子们朗读第一自然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空,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这一连串拟人手法的运用,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和憧憬,并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着怎样的境遇呢?老师又与风筝有何关系呢?

  其实,文中最动人的是这一细节描写:“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虽然语言平实,却把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轻轻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每次课文上到这,我就先让孩子们寻找并圈画出描写刘老师的动词来,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边读边想象刘老师用拐杖为轴,给孩子们板书的情景,让学生们入情入境地体会刘老师的默默奉献、敬业精神。

  前段时间,在县里小学特岗教师的面试现场,我也遇到了一件与拐杖有关的事情——

  “各位考官,早上好!”一句脆生生的开场白,不由得让我们对这名小伙子仔细打量起来:年轻英俊、棱角分明的脸庞,健美的上肢,干净的白衬衫,透露着青春的气息,但他右肩下拄着一根拐杖,跛着的右腿无奈地依靠着拐杖,又让人产生了遗憾之心。

  这次说课的课文是大师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课文短小精悍,通过作者细致持续地观察,把爬山虎生长的地点和它脚的形状、颜色以及它如何向上爬的过程清晰自然地描绘出来。他的课讲得不错,教路清晰,课文重难点把握得当,教法新颖。每次板书时,他也和《理想的风筝》里的刘老师一样,先右肩夹紧拐杖,使劲把它抬到讲台上,右脚依靠左脚的力量登上了讲台。从左边的黑板开始板书,至右边时,只见他双脚尽量放平,利用脚跟为轴心,一左一右地呈扇形移动,身子也随之慢慢移动,写完几个字,又把拐杖向右边移动,定好位置后,双脚又呈扇形移动,乃至把板书写完。十五分钟的试讲时间结束,虽然字体因为身体的原因稍微向右倾斜,但是字迹比较工整,基本上能把课文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

  听完他讲课后我想,不论是刘老师,还是这位参加特岗教师面试的年轻人,不管是难忘的往昔,或者是难料的未来,这些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一定会依仗着那旋转无数次的拐杖,依仗着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如爬山虎般顽强不屈地向上攀爬,去旋转、去奔跑、去跳跃,去实现心中伟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