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像蜗牛一样沿着盘山公路七弯八拐地慢慢爬行,走了40分钟到达山顶,行程只是9公里,还要再走3公里的下坡路,才到达目的地——央务屯。路小、弯多、坡陡、雾大,我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这条路了。

  其实,央务屯与国道线公路直线距离不过3公里,只是被巍峨的米花岭山脉中的一座山峰阻隔,让小屯变得天高地远。

  我曾在米花岭山脚下的一所乡中心小学教书10多年,走遍了大部分学生的家,却没有到央务屯家访过,因为那高耸入云的大山让我望而却步。山实在是太高了,以前出于战备需要,县里在山头上建有一个防空哨,观察来自空中的敌情。能爬到防空哨参观,是当地人最自豪的事。

  然而,这个只有20来户人家的小屯,没有因为隐藏在深山里,没有因为进山的路难走而埋没名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央务屯是通往大山里十多个屯的第一个站,公社在那里设立了一个知青点,先后有70多位来自南宁、百色、田林的知识青年在那“上山下乡”几年。

  当年,年轻的知青们与农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一腔热血,想通过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帮助村民摆脱贫困。这是上一代年轻人所怀的忧民之心,扶贫之情。在生产队里,他们辛勤劳动,不惜流汗,甚至流血,只可惜,他们富民的愿望难以实现。但是他们与村民的感情不断加深,继续为改变央务屯而努力。20年后,他们已经事业有成,却不忘初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老知青们第一次回访央务屯,我得以随行报道。看到老东家那和蔼的脸庞,老知青们抱头痛哭,有喜悦也有忧伤。喜的是亲人久别重逢,忧的是屯里依然贫穷落后。过后,他们个人捐款,跑部门拉赞助,为屯里做了一些实事。

  近几年来,党委、政府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央务屯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公路铺上了水泥,各家各户盖起了砖混楼房,屯里通了自来水、通了高压电、通了网络,也通了车。家家户户种上树木,绿化了荒山,发展了林业。但还有几户人家因为劳动力少或生病等原因,生活还是贫困。在全县实施的脱贫攻坚战中,我所联系的三户贫困户,其中两户就在这个屯。

  村民淳朴热情依旧,村里有我教过的学生,他们把我拉到屋里,看他们新建的房子,听他们带头致富的故事。我教过的学生有考上大学的,也有回村务农的,他们都遵纪守法,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生活。

  “低保金、母亲的养老金等都按时发放到位,两个孩子在学校也得营养餐补助、寄宿生活补助了。”一户贫困户主见到我就高兴地说。“我得3500元的以奖代补,还有50000元的无息贷款,今年要种的杉木有资金了。”另一户主接过话题,无比激动。

  望着他们的山地,一棵棵小苗沐浴着雨露正在成长,我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两年多的交往,两户人家已经把我当成他们家庭中的一员,有什么苦恼,有什么需求,都说与我听。我虽然不能在物质上给他们更多的帮助,但能宣传党的政策,为他们解答疑问,帮助他们办理一些业务,我们已经成为知心朋友。

  脱贫致富之路还长,但我愿意迎难而上,接过老知青们的接力棒,带着党和政府的托付,深入群众建立良好的感情,到央务屯去再结一份缘,再续一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