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一年之中,有两个节日,是母亲最上心的日子。一个是清明节,另一个就是中元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月半。

相对于中秋与端午节,母亲对这两个节日虔诚度要多很多。

到了农历七月十一,傍晚的时候,母亲就叮嘱父亲,拿一把火纸,去岔路口接老祖宗回家。有的地方叫接老客。我们那个地方叫接老人家回家。

我的父亲会念请各种咒语。这个咒语,一般人的人还学不到。

像我就不会父亲的任何一样咒语。有时候真的佩服老父亲的好记性,他会把请神的愿,说得过心不忘。

而且平时非常胆小的母亲,在七月半的时候,竟然一点也不怕父亲请回来的老人。因为在七月半,所有回家的老人,都已经不是传说中的鬼了,是回了家的人,回家的神。

他们打着包袱,在这一天晚上开始,浩浩荡荡,四面八方赶回来了,如约而至,好比我们一年一度的春运一样,声势浩大,要到十四日傍晚,人们才送老人回去,七月半的“春运”在一筐筐桐子叶粑粑,一堆堆火光氤氲的化包里结束了。

他们的包袱里,人们会备足他们一年之内的所有开销,包括日常用品。

他们的包袱,是神仙的包袱,可以装得下,阳间人送的所有东西,祝愿与祝福,寄托与渴望。

其实,除了人与人是彼此的,相互的;人与神和鬼都是相互的,你敬他一尺,他一定会回敬你一丈。

当然,这几天之内,每一餐人们都是精心设计搭配各种各样的时蔬菜肴,唯恐过惯了苦日子的老人,没有尝到如今美好生活的滋味。

这几天里,每一餐,老人都是坐上宾。一定是恭恭敬敬地等他们用完餐了,人才开始吃。这几天阴阳大相聚,竟然和和睦睦。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没有清明节的那种哀伤,因为在这几天里,人们是感觉到故人归来,并未远走。亲临其境,竟然是心生盼望的。

流传已久的七月半,自然有它传奇的不可思议的地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每年干旱到了七月半就会得到缓解。在老人回去的黄昏,总会下一场细细的雨。有人说,那是给老人洗路,洗却一路风尘,才可以轻轻松松地上路。

我记得非常清楚,每年干到田地里流不出水来的时候,到了七月半,天总会下起一场雨。所以人们更加相信年份都是有神仙保佑的,是有神灵保护的。

有神庇佑的的路,一帆风顺;有神保佑的年,风调雨顺。

顺应我这一句话的,还有一句俚语,就是母亲常常说的:“过了七月半,看牛伢子靠田圹。”时间到了这,就是一道坎,就一定有了秋的凉意。

所以热了一个夏天的人们,是有点巴望着七月半,早点儿来临。为了款待这些老人千里迢迢地不辞辛苦,发明了桐子叶粑粑,既犒劳一下一年辛苦劳作的自己,又把自己美好的渴望与寄托放进回家的老人的包袱里。希望他们在一年里多多庇佑家人,在来年里,再次好好地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