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标志性建筑鳞次栉比,一条条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一个个新区拔地而起,一座座公园花团锦簇……行走在邵阳城区,目及之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40年栉风沐雨,40年砥砺奋进,40年蜕蛹化蝶。改革开放40年来,邵阳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16.7平方公里扩大至75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5.36万人增加到77万人,城市道路总长由1978年的62.4公里增长至612公里,昔日的宝庆古城一跃成为现代化的宜居宜业的活力新城,奏响了一曲高歌猛进的华彩乐章。

道路拓骨架

2017年9月28日,市区雪峰大桥建成通车。侧面为双飞翼造型的雪峰大桥,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腾飞在资江之上,成为一条缓解南北城区交通压力,实现两个城区功能互补、要素融合的新通道。如今的市城区,十桥横跨江面、主街干道改造一新、小街小巷入家入户、内外出行环环相连,市民出行日益便捷。

改革开放前,邵阳城区以红旗路与东风路为干道主轴,城区格局呈现狭窄的“一”字形,道路大多分散分布,互不相连。1978年,市区率先改造红旗路、东风路和城南路(今宝庆中路西段路),城市路网建设由此进入加速建设期。经过30多年的路网升级改造,进入21世纪,市城区主干道日益宽阔,支干道纵横交错,东西南北各个走向的道路瓶颈相继被打破,市民出行越来越便捷。

“十二五”期间,市城区突出以“邵阳大道、西湖路”为主轴,“一环、二环”道路为内环,“十横九纵”为重点的路网建设。新华南路、邵石南路、雪峰南路、世纪大道、大祥立交桥、北塔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相继拉通;全面建设邵水东西路延伸段、白马大道、新华南路二期等骨架工程;高标准提质改造城区主街道近80公里,改造小街小巷367条,城区形成了“十横九纵”的路网格局;推动宝庆新城、桃花体育新城、北塔新城和佘湖新城的全面建设,形成了“东业西居、北融南拓”的城市空间发展框架。2017年,市区雪峰大桥、桂花大桥、邵西大道南段等城市骨架工程建成通车,城区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

与此同时,城区通往周边县城的“半小时交通圈”加紧建设,也让东部城镇群集约发展由规划变为现实。宽阔平坦的西湖北路直抵新邵,即将建成通车的学院路二期连接邵阳县,已启动建设的东城快线速达邵东,筹备建设中的西城快线通向隆回。

绿化增颜值

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持续推进下,“树木常青、四季有花”已成为城区主街干道的常见景观。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投资有限、管理水平较低,邵阳三大园林绿化指标即绿化总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全省同类城市中尚处后进状态。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市下大力气加速园林绿化建设,努力把邵阳建成山水园林式城市。发展至2010年,我市先后新建了资江南路、邵水西路南段绿化风光带等具有个性化主题特色的绿地,完成了西湖路、双拥路等道路绿化提标,集中力量建设了邵阳大道环城绿化景观带等较大规模的精品工程。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绿化景观建设体量最大的时期。2013年,我市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契机,在城区掀起“拆围透绿、墙体布绿、见缝插绿”等“十绿行动”,齐力拓展城区公共绿地面积,提升绿化水平。“300米见绿、500米见园”,2014年开始,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契机,在社区、居民院落周围修建小型绿化游园,将14个小游园点缀在楼宇高墙之间,获得百姓点赞无数。同时,以资江、邵水风光带建设,构建资江、邵水市区段多功能绿化系统和景观照明体系,打造中心城区重要生态走廊。最终,我市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与省级文明城市。

进入2017年,树木进城行动让城市绿化质量显著增强。期间,启动邵阳大道、西湖南路、大祥立交桥等路段绿化补栽补种,完成邵阳大道沿线空地、大祥立交桥、时代公园等地树木栽植,完成资江饮用水源保护区两岸河堤绿化修复,集中清理9万平方米菜地荒土并重新栽种上绿化植物。截至今年6月底,城区绿地面积2500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3.8%;公园绿地面积8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平方米/人。

景观添活力

无论清晨或傍晚,市区西苑公园都热闹非凡。2015年西苑公园一期工程完工后,宝庆西路、敏州西路和雪峰路沿线的居民就将公园作为集中休闲场所。早上去城南公园健身、晚上去资江南路散步、周末去紫薇公园赏花,随着城区一大批公园、广场建成,市民就近休闲娱乐的需求逐渐得以满足,幸福感逐步攀升。

2003年建成占地9.4万平方米的魏源广场,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站前广场;2006年成功改造城南公园,公园面积由130亩增加到200亩,并使之成为邵阳的名片;2006年底又相继启动双清公园和北塔公园建设,加速松坡公园、神滩公园、西苑公园建设。

进入21世纪,城区公园、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丰富着市民的娱乐文化生活。“十二五”期间,市区蔡锷广场、时代公园、西苑公园一期、紫薇博览园、爱莲文化广场等一批城市大型公园绿地相继竣工投入使用,爱莲池公园、北塔公园等新绿化公园启动建设,社区小游园、城市花岛、花墙、花桥、花带等绿化景观层出不穷。分布在城区东西南北各个角落的公园、广场,有如颗颗绿宝石把市城区点缀得更加妖娆多姿。

同时,为进一步美化市区夜间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市城区从2012年开始实施城市夜景亮化工程,对“七路”即西湖路、邵州路、双拥路、宝庆路、中心路、红旗路、城北路;“八桥”即邵水桥、青龙桥、沿江桥、资江一桥、佘湖桥、西湖桥、雪峰桥、桂花桥;“四节点”即魏源广场、水府庙、资江两岸、邵水两岸;“两塔”即东塔、北塔进行亮化。如今,夜幕降临,古城邵阳灯火辉煌,霓虹闪烁,华丽的轮廓灯形成一条条绵延不断的光带,勾勒出亮丽迷人的风景线。

在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融城不仅仅是大拆大建的造城运动,更要在开发建设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此背景下,我市结合地域文化优势,启动实施城区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三年行动,恢复双江秋月、六岭春色、龙桥铁犀、洛阳仙洞、桃洞流香、莲池古香、山寺晓钟、佘湖雪霁“宝庆古八景”;建设蔡锷故居生态文化产业园、双龙紫薇博览园、东塔公园、北塔公园、宝庆森林公园、体育公园、西苑公园、大型现代游乐园“宝庆新八景”;修筑“五馆一街一墙一阁楼”文化旅游八景,以文化丰富城市内涵,以旅游打造城市特色,成为邵阳城市建设的另一个突出闪光点。

住房提品质

从最初的平房,到后来的低层楼房,再到后来人车分离、带电梯的高档小区……40年来,市民王丽萍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家都带给她新的居住体验——小区环境越来越舒适,周边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出了小区不远处就有超市、公园、医院、公交站点等。

从筒子楼到水泥砖房,从水泥砖房到电梯房,近些年来,随着道路拓宽、城市变“靓”,邵阳房屋建筑也在一次次“改造升级”中,出落得越来越“高挑”精致、有品位。如今,市区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56平方米提高到2015年底的35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近10倍。

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市城区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集资办法,启动了塔北路、晏家岭、三八亭、百春园等11个住宅小区建设;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的方针,先后改造和成片开发了东大路、邵水两岸、城北路、宝庆路、双坡路等11条主次干线两旁的房屋建设,并建成了江北开发区。

进入21世纪,邵阳不断加快城市住宅小区建设和高层住宅建设,以绿色安全、综合布局、合理配套的“新型居住社区”的集中建设模式替代了过去小规模的多点建设模式,建成雍翠豪苑、华夏田园、青城国际、和盛中央公园等多个住宅小区。房地产市场越来越规范,初步建立了以商品房开发为主、保障性住房建设为辅,以存量直管公房调济特困户住房救助的住房市场供应体系。

近年来,市住建局不断改善房地产供应体系,优化供应结构,加大以普通住宅为主的住宅建设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2010年至今,房地产累计完成投资近388亿元,累计销售商品房670万平方米;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项目57个,总建筑面积约220万平方米,住房约3.8万套。

2017年,市住建局认真贯彻落实房地产新政,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住能宜居。出台《关于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在购房补贴、契税返还等方面推出系列实实在在的优惠,持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恒大、碧桂园等一线房企相继进驻邵阳,进一步提升了房地产开发品质,居民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