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里司空见惯的事情,邵阳历史上也不例外。

汉朝时,现在的邵阳市管辖的区域有昭陵县、昭阳县,三国时期设昭陵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武帝司马炎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有司将上述地名分别改为邵陵县、邵阳县、邵陵郡。五代避后晋高祖石敬瑭父石绍雍讳,改邵州为敏州、邵阳为敏政。北宋王钦若等编修的《册府元龟》卷三十一记载:“天福三年五月丁巳,敕应诸州县名犯庙讳等……武冈县本州,名与宪祖孝元皇庙讳上一字音同,宜改为敏州。州管邵阳县上一字与州名同,改为敏政县。”五代后汉初,复名为邵阳县。

西汉初年设立武冈县,后改为都梁县,又衍生出武刚县。《宋志》:“武刚令,晋武分都梁立。”梁朝中大通三年(531年),晋安王萧纲被立为太子,以太子讳“纲”,武刚县改为武强县。

新宁县源自西汉建立的夫彝侯国,王莽立“新”朝,夫彝侯国除,东汉初立夫彝县。东晋时,避大司马桓温父桓彝讳,称“扶县”。《宋书》卷三十七《州郡志》:“扶县令,汉旧县,至晋曰夫夷。汉属零陵,晋属邵陵。案,今云扶者,疑是桓温讳去‘夷’,‘夫’不可为县名,故为‘扶’云。”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一:“桓温父名彝,改平夷郡曰平蛮,夫夷县曰扶县。”

隆回县是1947年才设县的,它的前身可追溯到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设立的“隆回巡检司”。其实,在明朝之前,就有“龙回”这一地名了。司门前一带,山峦叠嶂,起伏回环,以山形山势命名,故名“龙回”。据《湖南氏族源流》“湘乡孙氏”条记载:“始祖盛公,三国时任长沙太守,遂居长沙,传至南仲公,宋时筑室湖湘之东,生四子。”四子分别是日奎、日英、日宽、日珣。“日宽之子景芢、景任卜居邵阳龙廻(按:同“回”)、紫阳。”邵阳龙回,即现今隆回县司门前一带。据两宋之交龚明之的《中吴纪闻》记载,北宋宣和年间,朝廷禁了八个字:“君”“王”“圣”“天”“龙”“皇”“王”“玉”,诏天下县镇凡有“龙”字者皆避。迫于朝廷的苛严,“龙回”就顺理成章变成“隆回”。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周敦颐摄邵州事。周敦颐,原名敦实,避英宗旧名宗实,改为敦颐,后又避光宗赵惇讳改名端颐。宋代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本朝大儒皆出于世家。周濂溪以舅官出仕,两改名:先名敦实,因英宗旧名改;后名敦颐,又以光宗御名改。”

避讳现象,敏感而有趣,研究避讳,是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