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竹山村糖下屯有一对壮族夫妻,丈夫韦庆珠,现年64岁,老伴唐素平,现年58岁,为了脱贫致富,10年义务修路,终于修好一条通往山外的脱贫机耕路。

竹山村与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和保安乡的永平、地同、安阳等村接壤,那里巍巍群峰连绵起伏。对于竹山村的糖下屯,最大的发展困难是大山阻隔。这里世世代代出行之路艰险,要脚踩顽石手抓草根前行,连买包盐巴都要到十几公里外的公路边代销店去,村民所需的生活用品全靠肩挑或用背篓背到峒场的家中。因为交通不便,村民生活十分艰难,山里生产的“土货”卖不出去,没有收入。当年韦庆珠家建房,一袋水泥市场价14元,从山外的朝凡(地名)路口雇人用背篓背到糖下屯,路程1.5公里,一袋水泥的运费就是10元,好不容易才建了一层平顶房。

糖下屯有5户人家共17人,当时,上级未将该屯的道路列入修路计划。要脱贫先修路,这是韦庆珠最迫切的念头。他一家人经过几次商量后,下狠心解决出行问题。为了不给政府增加负担,2006年6月9日,他和老伴扛着锄头,决定效仿愚公,开山修路。由于山高路远,缺乏资金,绝大部分的修路工程靠人力。遇石凿石,遇坑填土,靠着夫妇二人一锄一锹,一扁担一推车,仅1.5公里的山路,到2016年才修通,用了整整10个年头。

韦庆珠夫妇修路,碰到最大的难题是缺雷管、炸药等爆破物资。到2008年,全县大搞村屯级公路建设大会战,他主动到各会战点联系爆破物资,但因为该路不是上级列入的修路工程项目,大会战指挥部无法供应爆破物资,他只能花钱购买。连续7年,韦庆珠夫妇将家里自养的10多头猪、3头牛全部卖出换钱来买爆破物资。当路修到一处悬崖峭壁时,韦庆珠先将自己用绳子绑在树上,再用钢钎一次次开挖“牛屎石”(本地人对最硬石头的俗称),钢钎凿口用坏了6把,工程还是难以取得进展。他就变卖家里的牛,以每小时300元的价格,请来钩机挖掘,用了两天时间才挖开悬崖地带的“牛石屎”,开劈出长13米、宽4.3米的山崖路。

在修路期间,韦庆珠夫妇长期与山路顽石打交道,韦庆珠的双脚已经被扭伤变形,走路歪斜;老伴身体也不好,时常犯病需服药。但夫妇二人认为,他们这辈子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自我牺牲一点算不了什么,乡亲们感到满意、方便,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韦庆珠细细算了一下修路的帐,夫妇俩投工投劳不计,他家先后购买炸药等修路物资,还有雇请钩机、工人等费用,开支在这条公路上有9.8万多元。

韦庆珠说:“党和政府为我们山村建输电线路和饮水工程等,投入数以万计,山里人很感恩。我们夫妇出点力也是应该的。”

这对夫妻性格倔强,敢想敢为,感动人心。糖下屯的村民对韦庆珠夫妇的修路行为从不理解变为支持,涉及朝凡、弄冬两个屯的群众,他们不计得失,无偿提供山地给夫妇二人修路。农闲时间,附近的村邻也会过来出一把力。屯级路修好了,出行的问题解决了,原本认为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在韦庆珠夫妇10年锲而不舍的坚持下成为现实。2016年底,这条山路全线贯通,全屯男女老少,拿出自酿的土酒,一起庆祝工程竣工。

竹山村村委副主任唐伟说,韦庆珠夫妇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锲而不舍开山劈路,这种奉献精神非常令人感动。

路修通以后,韦庆珠夫妇运来砖机、水泥、钢筋等,一边续建第二、第三层楼房,盖好一栋小洋楼;一边扩大养殖规模,利用四周山脚下丰富的植被,大力发展养猪养牛养羊产业。儿子韦志富和媳妇潘小红则一起到广东务工。到2017年底,他家不仅还清1.6万元债务,而且还有了一点积蓄。村里的其他村民也与他家一样,得益于出山道路的修通,大大方便了建筑和生活物资的运输,都住上了稳固的住房,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