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总会有些无法割舍的情结。它总会伴随着我们跨越梦与现实的距离,去触碰心底那最神圣的柔软。时间能踏碎青春,岁月能改变容颜,但有一种东西却是时间和岁月消融不了的,那就是珍藏在城池深处的那一份思念和情怀,时光锁不住的爱和关注。巴师对我来说,就是这样难以割舍。

巴师是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的简称。它是一座熔炉,锻造精品的熔炉;是一所创造基地,培养一个具有创造力、能创造的人才基地;它更是一个摇篮,是莘莘学子成才的摇篮。

第一次对巴师有印象是在上小学前。那时,父母经常责骂大哥,说大哥不成才,没有志气。那些年,上学以推荐保送为主。父亲注重教育,虽然家里穷,但父母还是送大哥读完初中。毕业后,为了让大哥更有前途,父亲又去找了当时在坡豪高中当校长的表哥覃世平,后大哥得以在坡豪高中就读。可是大哥是老实人,读了一年多怕不得毕业就先跑回家。回来后,大哥每天都在父亲的责骂中度过,但他仍不愿回校读书。面对现实,父亲无计可施,可又不死心,为此他联系大队党支书,给大哥争取机会。那天,父亲带回了好消息。他高兴地告诉家人大队有一个去巴师读书的名额,并且包分配,直接拿粮本(当干部的意思),大队党支书同意推荐大哥去参加体检。第二天父亲要求大哥去大队领证明到公社报到。可是,大哥拿完证明到半路碰到初中同学,那同学刚好在大队中心校当民办老师。他和大哥说,当教师难,自己吃不消。两人一直聊到深夜,聊着聊着大哥就打了退堂鼓返回家。后来家里没有收到录取消息,父亲又去公社了解,公社说没有人来体检,为了不浪费指标,公社临时决定叫别人去了。因为这个事情,大哥又挨了一顿责骂。这件事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因为这事,巴师在我心目中既崇高又神圣。自那以后我就有个想法:一定要考上巴师,实现父母的愿望。

第二次印象是1982年我参加中考时。那年我考了全县第八名,当老师拿着志愿填报学校名录时,翻开第一批录取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巴师。那不是大哥原来应该去的地方吗?我一眼相中把它作为第一志愿填上,其他随便填几个。半个月后,我真的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那天,我路过公社邮电所门前。韦所长叫住我,说有我信件。我拿来一看,下面标注“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我撕开信件,里面装着一张巴师的录取通知书和一张入学须知。回家向父母汇报,他们高兴极了。很快,他们叫来亲戚朋友,在家里摆桌庆祝。半个月以后,学校开学了。亲戚朋友都过来为我送行,父亲一定要送我到公社搭车。他挑着几十斤的东西,沿着十几公里的山路,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镇上搭车。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一天只有一趟车过镇上,我连续等候3天,车上全是满员,都没能搭到车,而学校开学的最后期限到了。这一天,姐夫和父亲急了。后来,姐夫自告奋勇用单车送我。第二天,姐夫骑了4个小时单车送我到巴马县城,沿着文化街走几里终于找到了巴师的大门,门很简陋,没有门楼,也没有门牌,门是敞开的,从大门上去分为两级台阶,第一级的两边分别为球场,再上几级台阶又到第二级,前面是广场,正对面是教师办公楼,右边是一排黑板报长廊和学生教学楼,往左绕过办公楼到后面右边是学校图书馆,左边是艺术楼,再上去就是田径场,田径场正对面是男生宿舍,右边是学生饭堂和女生宿舍。姐夫带我办理报到手续,再送到我宿舍楼403号房安顿好后就回家了。那夜我彻夜难眠,403房安排了6个同学,夜里两个同学可能是第一次出门,整夜哭着找娘,弄得大伙无法入睡。

学校很热闹,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同学,个个朝气蓬勃。每天放学后球场、田径场、图书馆都挤满了人,就连学校后面的松树林里也坐满正如饥似渴看书的同学,整个校园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则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们那么的无私,那么的敬业,至今我仍记得牙书记在球场上的谆谆教诲;语文与写作老师罗伏龙、何绍能、黄焕勋的慷慨激昂教学;数学老师韦遵杰的严格要求;物理老师林燊的循循善诱;覃波、覃祥周的活泼亲切;班主任蓝荣琴、卢忠儒的深切关怀……他们精心设计的每一节课都成为我们工作后的范本。当时巴师毕业的学生很得社会的认可,还没到毕业时间河池各地、各部门,甚至外省的一些部门都到学校召开座谈会和招聘会,动员我们到他们那里工作。

巴师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印象最深的是何绍能、罗伏龙、黄焕勋几个老师。何老师上我们文选与写作课。上第一节文选与写作课时,他叫我们写一篇作文,作为了解每个同学能力水平的途径,我也写了,但是,最后点评的时候何老师专门拿我那篇来点评,并指出我阅读量不足,写出来的东西內容单薄!要加大阅读量。这对我鼓励很大,激起写作的兴趣,从那以后我遵照何老师的教导,加大阅读量,每天课余时间都泡在阅览室或者图书馆,晚上睡觉前,借着宿舍微弱的灯光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名著。同时,还参加了罗伏龙、黄焕勋老师组织的学生写作兴趣小组—―桃李园文学社。文学社在教师办公楼四楼,罗伏龙、黄焕勋老师坚持定期对我们进行写作指导,对稿子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大大地提升我们的写作信心和写作能力。1983年我的第一篇散文《雨夜》在《河池日报》副刊版发表,成为82级学员第一个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学生,后来还成为桃李园文学社负责人,到毕业时已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散文、小小说、寓言30多篇。

第三次印象深刻的是我到市直后参加的一次市政府常务会。那次会议有一个议题是研究中职学校开办高中问题。教育局汇报称,多年来由于国家的教育改革,加大对本专科的扩招,造成对中职学校招生的挤压,大部分的中职学校无法招到学生,学校生源枯竭。于是,各中职学校纷纷开办高中,以保持生源。2002年起各中职学校纷纷办起高中部。这样也带来一个后果就是,中职学校高中化,高中学生逐渐取代了原来的中职学生。后来,国家为了保持中职学校的本色,决定取消所有中职学校开办的高中部,会上讨论很激烈。在取消的目录中有巴师增办的高中部。看到母校这个情况,当时我心情非常沉重。

怀着沉重的心情,我鼓起勇气为巴师说句话。会上,我对取消巴师高中部提出三个不同的意见:一、巴师增办的高中部与其他中职学校办高中部不一样,巴师高中部有市政府明确下文,并命名为河池第三高中;二、巴师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样,巴师高中部处于全市教育最落后的地方,又是革命老区,市里有责任支持老区的教育事业;第三、东巴凤的高中教育极其落后,学位严重不足,三县只有三所高中,相对于东部一个县就有八九所高中,其少之又少。当前正值自治区开展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自治区都全力支持,我们市里更应该支持。后来,那次市政府常务会同意保留巴师增办的河池市第三高中。市长在总结讲话中说:峙鸿的意见很中肯,也很现实,老区支持多少都不为过。最后同意保留河池第三高中。后来我调任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和市绩效办主任,仍关注着巴师的建设和发展,学校需要增人增编的,我都第一时间受理,最大限度的满足,并多次与现任黄正杰校长讨论学校的发展,当听到校长讲学校发展态势良好时,心中极其兴奋。2021年,为了巴师更好的发展,市里给河池市第三高中核定单列法人单独编制,并从巴师剥离出去。自此,河池第三高中成为了巴师的一所附属高中,从而保证高中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不误。

母校就像一位慈母,无微不至的陪伴我们成长,并塑造了巴师学子高尚、勤奋、坚韧的品格。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悄悄流逝。作为巴师学子,也许你的事业和工作有成,为母校争了光添了彩;或者是平平地过来,但是母校的史页上都会刻上你的名字,为你自豪,并会永远记住你。

我终于知道,无论我飞得多高,走得多远,巴师——我的母校,我的根永远在这儿。

我衷心祝福母校明天会更好!

作者简介

韦峙鸿,男,壮族,1967年12月出生,广西东兰县人,巴师82级55班学生。研究生学历,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乡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河池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务。有散文、诗歌、理论文章发表于《河池日报》《河池文学》《人事天地》《三月三》杂志《当代广西》《广西日报》《学习时报》《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财经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