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慎端文/摄

作为原中共建阳县委所在地,福建省武夷山市巨口村经过80多年的岁月洗礼仍留存着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通过实地调研,听取民意,2017年,武夷山市党史部门将巨口村列入珍贵革命遗址,挂牌加以保护。巨口村的革命遗址在战争年代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保护修缮后面貌如何?带着一系列疑问,近日,笔者一行跟随一个党史参观团,慕名探访了巨口村这座“红色+绿色+古色”的美丽生态村落。

追寻红色记忆开启新征程

巨口村系革命老区基点村,距星村镇政府和九曲溪竹筏码头起点仅5公里,坐落在青山绿水怀抱中。红军留下的革命遗迹主要集中在田头自然村,这是一个地图上没有标注,鲜为人知的小村庄。然而,上世纪30年代初,驻扎在这里的红色机构就有建阳县委、西南战区委员会、教导团和独立营,可以看出村庄在当时所处的不寻常的地位。当年红军办公、居住、训练场所以及使用的水井、往来的拱桥,至今仍保存较好,红军标语清晰可见。当年的稚童,现如今高寿的村民,仍生活在古老的民宅内,安享晚年。

我们首先来到当年的建阳红军独立营驻地。据史料记载,1930年10月,中共建阳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时,从各地武装民众队中挑选精干人员,组建成拥有百余人的建阳独立营。由于遭受叛徒破坏,中共建阳县委机关分别于1931年12月和1933年8月两次迁入田头村,在此继续领导建阳、崇安边界革命斗争。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闽北苏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攻,闽北进入3年游击战争时期。

武夷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罗永胜,领着我们在村中漫步,他介绍说,为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1935年2月,中共闽北分区设立西南战区,建阳独立营大部分人员被调往战区组建西南战区独立营。长期的革命斗争,在田头村留下许多革命活动的遗迹,现在,村内许多院墙上还存留大量红军标语,为目前武夷山市境内发现红军标语最集中、保存最好的村落。

巨口村党支部书记朱明芳说,由于受国民党多次洗劫、历史变迁及自然风化,巨口村许多遗迹也破损严重。她指着墙上赭石色油漆书写的“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的标语说,因部分墙体坍塌,标语已不完整。

据介绍,1929年10月,闽北红军五十五团成立后,有力地推动了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全县广大青壮年积极要求参加红军。1930年7月,崇安县委以星村区新参军的船工和纸工为主体,成立红军教导团,团长由陈耿兼任,全团1000余人。

罗永胜说,1930年10月,闽北革命根据地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合并,红军教导团和五十五团共1500多人,开赴赣东北苏区,编入红十军。1935年2月,为加强对崇安县西南部等区域革命斗争的指挥领导,经中共闽北分区委批准,在星村区巨口村田头自然村成立中共西南战区委员会,书记为汪林兴,巨口村成为闽北3年游击战争时期的南部指挥中心。

汪林兴是闽北乃至福建党史的重要人物,崇安县上梅乡岩后村人。曾历任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军委主席兼赤卫营政委、崇安县委书记、中共建阳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闽浙赣特委组织部长、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委民运部长兼闽北特委书记。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对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汪林兴率领游击队转入高山密林坚持斗争。1944年8月,在江西铅山峨眉坂村购买粮食时突遭袭击,汪林兴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6岁。

来自江西上饶的游客肖恩波深有感触地说,参观巨口,触摸真实的红军标语、饱经风雨的村舍旧瓦,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风雨潇潇的年代,这里是精神家园,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赢得时代。

年轻的巨口村主任林月宏认为,许多为了闽北人民解放事业而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他们的精神感天动地,他们的丰功伟绩与世长存。作为老区后代,我们要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在烈士当年战斗的红土地上,脚踏实地,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守护古色绿色最忆是乡愁

方圆25平方公里的巨口村,还是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建筑风格古色古香。我们来到村庄东南侧,这里有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石拱桥。桥长19米,跨度17米,拱高10米,宽5米,为福建省单孔跨度最长、最高的石拱桥。该石拱桥又称“红军桥”,是当年红军从巨口村通往田头村的必经之路。从桥下向上望去,拱桥就像一把拉满弦的弓箭,气势如虹。游客三五成群不时来到石拱桥上,仰望天空,俯视溪水,纷纷在夕阳照耀下,定格镜头,留下美丽的剪影。桥下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村民在这里洗衣物,或担水浇菜,充满欢声笑语,一片农家繁忙景象。

巨口村如今留存的明末清初建筑民居有几十幢。我们看到,巨口村的古民居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群。对村史有一定研究的巨口村组织委员张晓斌介绍,田头自然村鼎盛时期人口超过600人,以丁、李、江三大姓为主,村民主要以种植、加工、经营茶叶为主。战争年代,巨口村村民纷纷腾出住宅,让红军战士到家里住宿。他说,武夷山是中蒙俄万里茶路的起点,已得到公认,沿线城市正联手将万里茶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星村作为武夷山著名的茶乡,有“茶不到星村不香”美誉,星村镇每个村都产茶,巨口村现在还有2000亩茶园,就是历史的见证。当今巨口村保存的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当年巨口村许多大户人家都是以茶谋生,因茶而富,大批茶叶通过九曲溪竹筏下行,转道陆路,销往海外,享有盛名。现在,巨口村还遗存许多传统的制茶工具,星村主产的岩茶,采用手工制作,岩韵独特,香气扑鼻,在武夷山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当时,许多因茶而富的爱国商贾,积极贡献银圆,支持共产党为人民奋斗的崇高事业,情景十分感人。

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座古桥或是一泓碧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脉、灵魂和风韵,每个地方的人也都有着独特的“乡愁”记忆。参观之后,我们深深感到巨口村红色资源独特、历史文化丰厚。来这里参观旅游,能让人们忆起乡愁,不忘来时走过的路,从而对美好未来充满无限憧憬。

林月宏说,经过上级部门拨款整修,巨口村破损严重的古村落以及红色遗存已得到恢复,红色资源史料得以挖掘抢救,村民保护珍贵遗址的意识不断增强。去年以来,巨口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犹如一颗闪耀的新星,格外令人注目,游客往来不断,以独特的红色文化遗迹,成为青山绿水间崛起的远方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