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洋

藏族黑陶成为畅销的旅游纪念品,乡村山居成为游客乐享的旅游民宿,锅庄舞蹈成为全新的旅游体验项目……日前,记者一行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看到,“文化+旅游”所碰撞出的“火花”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也为当地百姓就业增收增加了新途径,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如今,文旅深度融合为迪庆旅游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支撑。

丰富产品供给增加游客体验

迪庆有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26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古村镇、古建筑相依相存,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生态区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跳锅庄舞是藏族同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德钦县奔子栏镇,当地百姓跳舞时一般会着盛装——藏族传统服饰,在没有任何伴奏的情况下,不停地对歌,整齐地舞蹈。奔子栏镇镇长林增说,“这种舞蹈奔放随意、节奏明快、洒脱自如,不拘于某些固定模式,特别适合游客参与其中。”

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是傈僳族聚居地,这里完好保留了传统民族舞蹈——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他们晚上住在村寨改造的民宿里,就会请村民围着篝火为他们表演‘阿尺目刮’。”维西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宋斌告诉记者,如今,这项活动已经变成了当地非常受欢迎的旅游产品,“一方面游客可以体验傈僳族特殊的文化习俗,另一方面当地老百姓也能从中获得生活补贴。”

除了歌舞,黑陶技艺也颇受游客欢迎。“一直以来,我们销售最好的是传统黑陶炖锅,一只大概能卖到100元至120元。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黑陶纪念品慢慢走俏。我还记得,一位游客毫不犹豫地买走了一套售价6000元的茶具。”尼西是迪庆香格里拉下辖的一个藏族乡,制陶工艺在这里代代相传,已有千年历史。26岁的拉茸肖巴大学毕业后回乡,与父亲——国家级非遗项目“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当珍批初一起经营黑陶作坊。拉茸肖巴说:“我的根在这里,我希望像父亲一样帮助村里人学习黑陶技艺,增加经济收入,希望能够在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注重文化传承惠及弱势群体

藏木碗是藏族人民重要的生活用具,他们习惯把木碗怀揣在长袍内,随时随地都可使用。他们有时也把心上人比做木碗,欲揣进怀里一同浪迹天涯。有一首西藏民歌这样唱:“带着情人吧害羞,丢下情人吧心焦。情人如若是木碗,藏在怀里该多好。”

产自奔子栏的木碗在藏区非常有名,51岁的益西正是木碗制作的坚守者。他告诉记者,制作传统木碗有刮灰、上漆等多道工序。“上漆,上的是天然环保的土漆;晾干,必须在特殊的恒温房进行——离了上述任何一道程序,制作出来的都不是正宗的奔子栏木碗。”

为让这门手艺更好传承,2004年,与妻子同为轻度残疾的益西创办工厂,并在成立之初就定下“规矩”,尽量招收残疾人学徒,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如今,工厂规模逐渐扩大,经营范围由木碗扩大到藏式糌粑盒、藏式家具等,初步建成了集观光、购物、休闲、传承培训、产品生产于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