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志开 斯那卓玛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滇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森林生态系统、板块碰撞带等地质遗迹为保护对象。

自1983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白马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走过了35年风雨历程,在不断推陈出新的管护工作中,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科研硕果累累,保护成效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的认可,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示范保护区。今年,生态环境部牵头的国家七部委专家综合评估中,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评定为“优”,考核成绩位于云南省18个自然保护区前茅。35年来,保护区管护工作者在雪山脚下走出了坚实得步伐,唱响保护区与社区共同发展的和谐曲。

35年创新管护之路

白马雪山保护区总面积2821.06平方公里,区内和周边社区共涉及德钦县和维西县的13个乡(镇),社区总人口占两县总人口的36%。

35年来,保护区根据区内实际和群众需求,不断创新管护手段,在探索与实践中走出一条社区共管、国家公园模式管护之路。

保护区成立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末,保护区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和保护。世代居住在白马雪山的群众日常生计来源严重依赖森林资源,周边社区群众对保护区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保护区工作人员与群众形成了对立关系,工作难以开展,管护成效不高。

1998年至2008年,面对管护工作的被动局面,保护区工作者痛定思痛,开始探索管护工作与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发展的共赢模式,在NGO资金支持下,选择了矛盾最为突出的局部区域开展社区共管。共实施了8期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林业持续发展项目保护地区管理部分项目”。在保护区及周边21个村民小组中选定2个社区为共管示范村、7个代替能源示范村、5个防范野生动物危害示范村,建立县级共管领导小组、村级共管委员会,并在示范村建立了社区保护基金。成立了滇金丝猴保护协会、香格里拉滇金丝猴保护协会维西分会、白马雪山社区共管协会,协会向国内外保护组织申请项目和资金,开展了10多个卓有成效的滇金丝猴综合保护项目和滇金丝猴社区保护地等社区共管项目,有效推进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周边群众经济发展,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社区共管促进保护区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

2007年至今,在人才、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白马雪山的保护开始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管理理念,开展更大范围、更大空间的社区共管。

在立法加强管理中,州委、州政府加强保护区实验区集体林利用的科学管理。按照党的新要求、新部署,在省人大常委会的关心支持下,借鉴国家公园的理念和做法,州人大颁布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州人民政府制定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地推进自然资源保护,走出了一条资源有效保护、社区平安和谐的发展路子。

加强管护基础建设。政府主导保护区范围调整,保护区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大搞科研并将成果应用于社区工作,并对集体林自用材采伐、松茸虫草利用、畜牧业发展等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州委、州政府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将分散在德钦、维西两县的管理纳入州政府直接管理,在机构设置、合理增加编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在原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的关心支持下,州政府依法组建了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并在维西塔城镇建成滇金丝猴展示区,走一条政府主导、特许企业经营、保护区严格监管的旅游发展路子。展示区建成后,开启了维西县旅游的大门,产生了维西旅游的第一张门票,滇金丝猴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提升了滇金丝猴的知名度,激发了全社会保护滇金丝猴的积极性。滇金丝猴研究中心建设使科研有了场所,吸引了国内外专业环保人士参与保护工作。在塔城,常年有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西南林业大学、大理大学、华西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各类研究生在展示区进行科学研究,滇金丝猴食物结构研究拓宽了食谱构成、动物疾病预防为救护动物提供了科学依据、亲缘关系研究探明了滇金丝猴种群分布等科研成果有效应用到保护区管护工作中,实现了历史上外界环保人士与当地民众对立责备到齐心协力解决问题的根本转变,保护区人才队伍能力得到大提升,走出了一条以科研产出支撑旅游的科学发展路子。展示中心建设让响古箐群众参与到护猴以及旅游服务中,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老猎人成了护猴先锋,有效拉长了当地群众的产业链,保护区的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社区和谐稳定,群众参与保护积极性高,产生了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受到了社会、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目前,州人民政府正积极探索在保护区北部实验区有一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区域——曲宗贡,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为周边社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10多年来,保护区结合区内资源禀赋和群众实际,开展中华蜂养殖、中草药种植等产业技能培训,引导社区群众发展与保护区资源保护相向的产业,推进了周边社区群众脱贫致富。

创新管护结硕果

通过30多年的保护,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数量和分布范围逐年增加。据初步调查统计,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703种;哺乳动物有9目23科70属100种,占全国哺乳动物种数的16.8%;鸟类有371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9.83%。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玉龙蕨、独叶草、云南红豆杉、光叶珙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松口蘑、金铁锁、澜沧江黄杉、油麦吊云杉、云南榧树、冬虫夏草以及国家一二级保护哺乳动物滇金丝猴、雪豹、金钱豹、云豹、水鹿等和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黑鹳、黑颈鹤、金雕、黑金长尾雉等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1983年保护区成立初期,有滇金丝猴800只,2005年调查发现增至1200只,2009年监测有1500只,目前正在开展的监测不完全统计已增至近3000只。

近15年来,保护区先后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山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瑞士苏黎士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大理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北京动物园、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等机构以及全球环境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保护国际、阿拉善SEE等国际国内NGO展开广泛合作,把国际国内前沿的环境保护理念引入保护区和谐建设中来,并积极争取合作伙伴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解决保护区老百姓切身利益出发实施项目,教育引导老百姓投身环境保护,分享保护区建设的红利,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托洛顶村是维西县塔城镇的一个自然村, 2010年3月,由香格里拉滇金丝猴保护协会申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与能源处批准的GEF小额贷款项目“滇西北滇金丝猴社区保护地项目”在这里实施。在项目实施前期参与式评估中发现,该社区群众耕作粗放,粮豆产量仅能满足自给;村民住房人畜不分(楼房下层关牲口、上层住人),无厕所、无医疗点,环境卫生不良,交通闭塞。在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保护区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建立了托洛顶社区保护地;培训村民参与社区日常巡护;实施生计替代项目——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协助村民科学养蜂126箱,开展科学养蜂、养猪、蔬菜种植培训,提高村民的生产技能,为村民提供蔬菜种子,指导村民建设青刺果生态围栏;修建公厕和垃圾处理厂,改变村民的卫生观念;建立妇女信息小组,为社区妇女提供学习条件;保护傈僳族传统文化;制定保护环境、文明生活、和谐家庭建设等有关的村规民约;建设塔城至托洛顶的通村公路,为村民提供便捷的交通环境;实施替代能源项目,为35户村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项目实施后,有效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每年每户柴薪消耗量从6-10立方米减少到4-6立方米,村民节省了砍柴、背柴、烧水等生活所需的人力和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过程中增加了经济收入,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干净、整洁、文明、优美的环境条件让村民享受到社区共管带来的红利,大家参与保护、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2年,反映托洛顶社区共管成效的视频入选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中国国家宣传片《科学发展在中国》,在国际上作为一个典型案例交流。2012年11月24日,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四套国际频道播出,使白马雪山社区共管模式在国际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10余年来,保护区在德钦县霞若乡格里、早坡、四卡、里底玛、吾事布顶、茸顶上下社、卡史、石茸、新村、扎爹、此独顶;维西县巴迪乡倮马,叶枝镇后箐,康普乡米腰,攀天阁乡南山,塔城镇史垮底、格花箐、柯公、响古、响古箐开展社区共管项目,开展农作物品种改良、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养殖蜜蜂、种植中草药、改造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建设卫生厕所、安装节柴炉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房屋建设中使用瓦片代替木板、引水胶管代替木槽、荒山造林等工作。同时,保护区结合各项目点群众的需求开展技能培训,有效提高社区群众的保健技能、养殖和种植技能,提升老百姓的经济收入,让他们在参与保护区资源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德钦县霞若乡格里村,当地群众参与社区共管的积极性很高,在项目实施中,保护区投入7万元资金,群众投工投劳建起了一道800多米的石头生态防护墙,被国际友人称为“小长城”。

“十二五”期间,保护区多渠道筹措资金先后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00多台、节柴灶1000多眼、养蜂示范1000多箱,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4期,受训人员3600人次,培训处农牧民技术人员2100多名。

德钦县奔子栏镇叶日村属于白马雪山的周边社区,村庄上方有莽莽苍苍的森林资源,林下产品松茸产出量很高。过去,村民为追求利益,用耙子刨土破坏松茸生长生态环境、大量采摘童茸等造成松茸产量逐年下降。1998年至1999年期间,白马雪山保护区引进WWF项目,建立松茸交易市场、健全规章制度并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选出有能力的村民成立管理委员会等对采摘童茸、故意破坏林下植被、不按照要求间歇采摘(采摘5天休息1天或采摘4天休息1天)的行为作出严厉处罚。通过有效管护,叶日的松茸产量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村民也在间歇采摘中得到休养,也照顾到了田地里的庄稼,做到采集林下产品和土地增收两不误,同时村民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得到增强,偷伐、偷猎现象减少,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5只滇金丝猴在这一区域繁衍生息。

在社区共管项目实施中,保护区加强与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友谊。保护区管理局根据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信教群众较多的情况,邀请藏传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领袖参加协调会,研讨宗教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请宗教领袖在宗教教义许可范围内帮助开展宣传。目前保护区内社区居民已开始自觉抵制虎,豹,水獭等皮毛制品的使用,辖区很多群众自觉保护森林,不偷猎,促进了保护区和谐发展。

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曾说:“白马雪山不仅是第三季古热带生物区系的避难所,更是北温带植物体系的摇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白马雪山保护区确定为25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