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展示一个创意

走进位于水城河河道南岸的“三线”文化创意小镇,“争先创新 奉献创业”的标语映入眼帘,两侧的小洋房精致典雅,古色古香。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些小洋房都是用废弃的集装箱改造而成,所有商铺都是地方特色经营。

邓平介绍,小镇是利用水城河南岸未利用绿地范围进行升级改造的重点民生项目,一共用了18组集装箱,在注重环保、将废物再利用的同时,还融入了“三线”的工业文化元素;整个小镇建设以“三线”文化为背景,注重对“三线”文化的追忆。

小镇除了以极具工业感的集装箱建筑为主体,还通过“煤都”“火车拉过来的城市”“矿工”等具有“三线”文化特质的雕塑小品及宣传壁画,同时融入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建设理念,展示了六盘水市从西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的转变。

该项目的运营管理商——贵州行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严印说,小镇的入驻商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文化性、特色性、带动性、环保性等,要充分体现小镇的生态、健康、文明环境,为的是给凉都市民及游客打造一个全新的精神生活新高地。

小镇中部的“六盘水市216开放式扶贫试验区农特产品展销点”,陈列了各种当地特色的农特产品、民族服饰、传统工艺品等展品,展示的手工苗银制品做工精良。店老板告诉我们,这里的农产品都是从农户家里采购过来的,都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土特产,目前并没有形成批量生产。

邓平说,作为打造文化长廊试点的第一期的“三线”生态小镇,要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之余,还能了解到当地特色产品、欣赏到民族风情之精美、感受到传统文化之博大。

这个夏季,小镇平均日游客量已超过8000人次,而最近几天每天都有超过3万人次的游客量。

开发文化长廊

“三线”文化创意小镇的成功运营,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六盘水市又开始着力打造水城河沿岸全长10公里的文化长廊,将小镇的试点建设经验,延伸到文化长廊的打造。

“三线”文化长廊西起公园路,东至人民东路与水城河交叉处,以弘扬“三线”文化为载体,把“三线”文化、体育文化尤其是已经连续6年举办国际马拉松体育赛事的文化盛事融入其中,按照“艺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产业长廊”的理念,展现近年来六盘水市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

长廊以时光隧道为背景,将“三线”文化、“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民族民俗文化、脱贫攻坚作为主轴,包括序章(1964年前)、鎏金岁月(1964年—1978年)、春回大地(1978年—2000年)、时代放歌(2000年—2014年)、展望未来(2014年—2020年)五个主题。

在时代放歌标段,沿街道分别排列着五节绿皮火车、几辆大巴车和老解放牌汽车,都是经改造后进行运营。其中的一节老式绿皮火车头停放在一段铁轨上,乍一看去,还以为是正在运行中的火车呢。

负责该标段工程开发的贵州中山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经理谢坤介绍,这些火车和汽车,代表了“三线”文化建设的历史。其中,火车头是1970年国家派发给水城矿务局汪家寨选煤厂的,到2008年退役,总共服务了38年2个月,拉了55万吨煤。现在把它作为整体移过来,代表了六盘水的煤炭事业;把车厢车体全部改造成了经营项目,为老百姓带来一个消费休闲的地方。

据邓平介绍,六盘水市正在进一步提升和打造滨河观光旅游带水城河升级改造项目,项目集旅游景区接待、旅游服务综合运行、文创发展、“三线”文化展示、民族文化展示、民间艺术传承、旅游人才发展培训为一体,引领青年人秉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勇于开拓、创新创业,项目还将继续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一二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六盘水的脱贫攻坚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