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记者在市关工委办公室见到了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时念好,他身穿淡蓝色的棉质衬衫和浅灰色的针织马甲,虽然头发和眉毛已经花白,但精神矍铄。如今已90岁高龄的他,说起话来铿锵有力。

到六盘水工作之前,时念好先后担任过毕节县委副书记、毕节地委常委、行署第一副专员等职务。1982年1月,时老调任六盘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1985年9月,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至1992年6月离休。正是这十年时间,令时老与六盘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起刚到任时的六盘水,时老说,那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其有限。“大多数办公单位都挤在市委、市政府大楼上。在市中心城区,只有一个图书馆,两家百货商店,一个供销社。开会没有礼堂,也没有电影院,而市医院只是一个小四合院,街上的道路窄、弯道多,而且坑坑洼洼。”

时老告诉记者,当时作为资源城市的六盘水,工厂的烟囱往外冒着黑烟,整个城市显得又乱又脏,群众幸福指数不高。“人心不稳,则大业不顾。要解决这种状况,就要抓紧进行城市建设。”时老说。

要致富,先修路。改造马路成了第一要紧事。可建设资金又从哪里来?

时老说自己是一个干实事的人,到了六盘水就想做出一番事业来。他看到同样作为资源城市的攀枝花,那时的建设却比六盘水好得多,于是组织人员到攀枝花参观城市建设。当时就有人告诉时老,国家每年会拨资金下来用于建设,于是他就到当时的贵州省计划委员会反映这个事情。在他的努力下,1984年至1986年,六盘水共获得国家下拨的资金6000万元。此外,那时的煤炭资源城市还有污染补贴,每年有800多万元。时老说,当时的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就是靠这两大部分支撑的。

虽然六盘水被称作“江南煤都”,但很快市委、市政府意识到,煤炭总有采掘完的时候,可六盘水还有一项优势,那就是气候。“六盘水夏季气候凉爽,如果能把气候转化为资源,就可以以此为跳板,大力发展旅游业。”时老说。

2007年9月,市公共关系协会成立,时老担任会长。为了让六盘水实现转型发展,市公共关系协会向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反映了六盘水的夏季气候优势。之后,国家有关部门通过一系列的勘测实验之后,认为这里“夏季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具有唯一性,可称“中国凉都”……

“如今,煤都已然变成真正的凉都。”时老说,现在的六盘水多漂亮呀,城市建筑规划合理,街道绿树成荫,水城河经过治理后也逐步实现水清岸绿。城市的日新月异,让市民的精气神好起来了,幸福感倍增。

六盘水还有一个变化让时老印象深刻。1987年12月,时老倡导组建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并担任协会主席。因工作关系,他时常要到乡镇的学校调研,开始那几年,学校条件很差,基础设施不全而且老旧,许多学生家离学校很远,又吃不起学校外的东西,中午只能带个土豆当午饭。“可现在,六盘水的乡镇里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学校不仅环境好了,设施齐全,还有营养午餐,一些农村寄宿学生,花钱不多还吃得好。”

……

“我能在六盘水安度晚年感觉知足、幸福。希望六盘水能继续借助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并借力‘三变’改革,朝着更好的明天迈步前行。”时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