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朝霞

说起灯,大家都不陌生、都很熟悉,因为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在这里,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有关灯的故事吧!

我的老家在清泉镇永顺村,地处浅丘,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景色宜人。奶奶告诉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们家照明用的是菜油灯。所谓菜油灯,就是将菜油放在磁碗或小盘子里,然后用棉花搓成一根灯芯放在油里,将灯芯的一截露在碗或盘子的外面点燃形成灯火。虽然能照明,但灯光很微弱,如果离油灯远了,看东西就很模糊。即便如此,也不能随时点灯,每天要等到天黑尽了,才能点灯;早晨,只要天亮了,能看见人或物了就要及时将灯熄灭,以免浪费菜油。曾经在我们家里,还因灯光微弱出过一些“事故”。

一个夏日的晚上,奶奶吃罢晚饭后坐在堂屋里纳鞋底时,突然吹来一股微风,使菜油灯的火焰一阵摇摆,灯光忽暗忽明,奶奶将针刺向鞋底,不料却刺中了自己的食指,流出了殷红的血,顿时觉得钻心的痛,痛了好几天伤口才愈合。还有一次,我的父亲上私塾下午放学回家吃面条放调料时,因灯光太暗,误把醋当成了酱油,酸得他浑身发抖、泪水直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家改用煤油灯照明。何谓煤油灯?就是把煤油装进油壶或墨水瓶子中,将灯芯一截露在油壶或瓶子外面点燃照明。可是在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打酒割肉、买粮买布都要凭票,买煤油也不例外,因此只能节约用煤油,晚上或早晨不能照明久了。虽然煤油灯比菜油灯的光线要亮一些,但仍然怕风吹,如果风大就很容易熄灭。煤油灯不仅烟气重,而且有股刺鼻难闻的味道;稍有不慎,还会发生火灾。我上小学5年级时,有天晚上在石板桌上做作业,因疲倦睡意袭来,在昏昏欲睡中不小心将煤油灯撞倒了。顿时,“呼”的一声冒起一股火苗,不仅将我的作业本烧了一半,还把我的头发烧焦了许多;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家买了马灯,因它有玻璃灯罩,能遮风挡雨,火焰较大,但很费油;马灯用久了,灯罩就会被油烟熏黑甚至破裂。

后来,在成都刃具量具厂工作的三爸,利用厂里的废品做了一盏电石灯送给我家用来照明。电石灯有茶杯那么大,约一尺高,灯座灯管都用钢材做成,在灯座下放一些水和电石就产生气体点燃照明。尽管电石灯光很亮,照得满屋子亮堂堂,但电石却不好找,只用了半年多就让它退役了。

弹指一挥间,就到了80年代中期,我家终于用上了梦寐以求的电灯。我家第一次用电灯的那天晚上,光线要比煤油灯强很多倍,将屋里照得雪亮,大家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很久不愿离去。尽管电灯很亮,但因线路长、电量弱,用的又是白炽灯,有时光线也较暗,且农村经常停电,让很多人因此而抱怨。现在好了,自从前几年对我们这儿的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用电有了保障,加上大多数人家又将白炽灯换成了节能灯,光线就更亮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前几年,我们老家附近的清泉大道两旁,还安装上了路灯,晚上亮如白昼。我的兄弟姐妹、乡亲父老去清泉街上赶夜市、逛早市买卖农副土特产品、农用物资、生活用品,再也不受黑灯瞎火的苦了,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如今,我家不仅用上了台灯、吊灯,而且家乡人民有的还装上了霓虹灯。每到晚上,灯火辉煌,绚丽多彩,不仅照亮了天地,还照亮了家乡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