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看守所找准发展路径,始终将政治建警摆在首位,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精细化管理,并创新运用“点线面”工作思路,全面构建以信息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安全文明监所。先后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监管部门信息技术应用先进示范单位”“全国看守所‘五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监管系统‘三共’活动先进单位”“全省公安优秀基层单位”“全省看守所管理机制创新优秀单位”等。自2011年以来,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一级看守所”,连续7年被四川省公安厅评定为“全省安全文明监所”,2016年被评为“全国标兵看守所”,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1次,连续17年无民警违法违纪、无安全责任事故。近日,区看守所又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一等功。

“妈,你腰杆最近还痛不痛?”

“好点了。”

“你要注意,不要背太重。”

“我晓得。你在里头好生改造哈,我们等你回来。”

……

在押人员黄亮平(化名)通过网络视频,见到自己家人时,终于主动开口说话了。

看到他的转变,区看守所民警长舒了一口气。

34岁的黄亮平因涉嫌运输毒品被羁押,期间黄亮平皮肤表层出现不明疙瘩,疼痛难忍,他怀疑自己患上怪病,整日惶恐不安。刚进所时,情绪极不稳定,时而发呆、时而暴躁,始终拒绝交流。

经医院活检证明,其患的是良性皮肤纤维瘤,但因其女儿6岁患癌离世,加之对死亡的恐惧,黄亮平一直坚称自己患癌。

看守所所长、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张雄明白,黄亮平的情况属于典型的神经性疑病症,必须要打开黄亮平的心结,情况才会有所改观。

他试着主动找黄亮平谈心、开导。但一开始,已认定自己是“将死之人”的黄亮平并不领情。

民警们并不气馁。他们选择对其隐瞒真实病情并联系其家人亲情帮教,同时,采取谈话疏导结合心理咨询的办法,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并通过心理健康监测系统定期辅以心理症状测试,及时掌握其情绪波动和心态变化。多副“药剂”并施,终使黄亮平卸下思想包袱,正视病情和罪行,直面惩处。

“看到黄亮平变得开朗并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打心底替他高兴。” 张雄说,每每这个时候,他们最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成就感。

在张雄眼里,心理疾病大于身体疾病。“很多犯罪行为,若在实施之前有足够的心理辅导,是完全可以预防和避免的。”为了让在押人员有个健康的心理,区看守所没少花心思。他说,区看守所主要是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思路来打造国标所。点,即心理咨询;线,主要是信息化建设;面,则为精细化工作。

而心理咨询,一直是该所颇有成效的一项工作。看守所在押人员在入所后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在管理上,我们有的同志特别是管教民警,总是抱着‘一看二守三送走’的观念,认为把人看好守好就对了。然而,看守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张雄说,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区看守所以心理咨询为切入点,强化对在押人员的人性化管理。在严格规范执法的同时,不断深化“教育、感化、挽救”管理理念,通过建设视频会见室、在所内增设考场、特殊节日为在押人员安排亲属会面等人性化举措,近两年成功感化教育40余人。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先后有3名民警考取了心理咨询证书,管教警组组长也是一名心理咨询骨干。同时,加大软硬件的投入,斥资10余万元建成心理咨询室、宣泄室,建立一整套的心理咨询管理机制和“三步矫治”心理干预机制,对新入所的在押人员进行心理测评初筛,对存在问题的进行针对性疏导和治疗。2015年以来,该所共心理筛查388人,筛查出需要心理干预的68人。

在对在押人员的科学管理方面,区看守所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成了一整套信息主导勤务的“信息一体系统”,实现了在押人员从收押入所至出所全程信息网上流转与监督。此外,推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监控巡视“二岗合一”、专职医生24小时跟班等行之有效的勤务模式,并与医院积极合作,开辟“绿色就医通道”,有效保障在押人员健康权。同时,制订在押人员日常训练计划,逐步规范在押人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建立在押人员“就医信用制度”“个人动态评估机制”,每月对行为表现做综合评定,并纳入个人动态评估。“我们会定期邀请特邀监督员到所参观,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张雄说,下一步,他们将从智慧管控和智慧服务等方面来打造智慧监所,更好地保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服务办案单位,保证诉讼进程的顺利进行。文/图 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