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象征萌芽与延展;韵,传递雅致与意境。萌芽的心绪,悄然生长轻盈而至;雅致的文字,荡漾心海,荡涤尘埃。
征 稿
本版征集散文原创稿件,可以怀旧抒情,亦可感悟人生。题材不限,要求内容健康、文笔精美、风格独特精致。 欢迎踊跃来稿。
投稿须知:
1.字数在1200字以内,作者文责自负,勿一稿多投。
2.信件投稿请自留底稿,20日内未见刊用可自行处理。
3.本版拥有对来稿进行修改的权利。
4.来稿请附作者真实姓名、电话及详细通信地址。
投稿方式:
1.信件投稿:南宁市青秀区云景路28号南宁日报社《南宁晚报》5楼文体部。
邮编:530029
2.Email:nnwbfk@163.com,标题请注明“绿韵投稿”。
壮乡风情
城市里的暖流
星辰融入夜的墨池,给南宁的天空蒙上了一层薄纱,我抬头看着夜幕正慢慢融合着晚霞,寥寥可数的几颗星星悬在天穹,格外璀璨。东博会已结束,而我在那里所经历的一切,似乎并未走远,我合上眼睛,陷入了回忆……
第一次以志愿者身份参加东博会的那几日,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浓浓的暖意,仿佛被温暖满满地包裹着,余温犹在,记忆犹新。记得一日中午,饥肠辘辘的我们正在展馆的屋檐下吃饭、休息。屋外艳阳高照,高温烤灼着地面似乎要把整个世界烤焦。我看到楼下负责在扶梯边工作的志愿者姐姐,头顶着骄阳站得笔直,她还没有吃午饭,早晨来的时候我就看见她,到中午时仍未换班。正当我感叹着她的辛苦之时,一名安保人员从扶梯上走下来,手里捧着一大盘水果像是要拿去给同事吃。走下扶梯后,他看到了站在那里的志愿者姐姐,原本已经跨出几步的脚收了回来,我听到他对志愿者姐姐说:“辛苦了,我们水果挺多,你也吃一个吧。”说完他把一个雪梨塞给志愿者姐姐就继续往前走了。那位志愿者姐姐愣了一会,把水果塞进了口袋……
看到这一幕,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们看起来素不相识,却愿意给予陌生人这样的关怀。他们也许从未见过彼此,只是因着东博会而遇见,因着共同为了东博会恪尽职守而彼此关怀。举手之间流淌的是关怀的热度,此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和隔阂,有的只是两个同样为了东博会而努力工作的人。他们之间互相帮助所传递的暖流也许很小,但也就是这样的暖流最终汇聚成了一个温暖的东博会。
在看到那一幕之后的几日里,东博会在我的心中有了一个极其鲜明的印象:东博会,是无限温暖的总和。
相互帮助是温暖的,而科技也是温暖的。在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有很多人来询问有关中国高新技术的展区位置。而本次博览会上也的确有很多有关5G技术、3D打印、新型材料以及VR体验项目等高科技展示项目,无一不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体现。在下午散场的时候,东博会展馆外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正好到了闭馆时间,许多客人急于离开却并没有携带雨伞,此时,设在出口处的共享雨伞正好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扫码注册就能领取雨伞,方便而快捷。看着客人们眉头舒展着撑伞而去,橙色的共享雨伞依次走出展馆,仿佛一朵朵鲜花在雨中绽放,汇成了东博会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此时此刻仿佛连湿冷的雨滴都有了温度,随着那抹流淌的橙色而逐渐升温……
这场雨传达了一个信息:科技也是温暖的。科技发展带来文明进步,而文明进步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发明家们之所以创造机器,革新技术,是为了用机器的高效率和自动化等更先进的手段来关怀人们传播温暖。科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给人带来温暖的,而这也正是发明家的初衷。东博会展出这些科技的同时也是在展出温暖,用我们的科技力量给东盟十国以及更多的人带来便利和快捷,也是我们国与国之间传递温暖的方式吧。
其实无论是传递温暖的我们,还是温暖本身,都是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人与人之间相互取暖,国与国之间才会有温暖。而东博会本身也是温暖的衍生物,她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各国民族文化经济成果的成功荟萃,还彰显了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友谊和各个国家之间的温暖互助。每一个国家的参展其实都是在东博会这个大火炉上取暖,每一只手都获取了火炉的温度,每一个火种都将在这场国际盛典上璀璨发光。而这座包含着文化荟萃、魅力无限的火炉就永久落户在南宁这座美丽的城市之上,不也是温暖着作为东道主的南宁人的心吗?
遐思至此,抬头远望,我仿佛看见了远处灯火熠熠的朱槿花厅,它在灿烂星光之下含苞待放摇曳生姿,似乎在等待着下一次东博会的又一次温暖绽放……
陈韵如
青葱岁月
听单田芳老师说评书
9月11日下午,一代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仙逝,他一生评三侠、书五义,说水浒侠义,讲隋唐豪情,给我的童年带来无数的欢乐。如今斯人已逝,但在我的记忆中,在声音世界里,他永远鲜活,永不离去。
最初听单田芳大师的评书,是在我十岁的时候。那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当年文化娱乐活动少之又少,我家所在的厂部有时也会演场电影,每逢放电影的时候,就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凡。大多数晚上没事我就爱跟母亲串门,听大人摆龙门阵,谈古论今,有时听着听着就进入梦乡。所幸的是我的父母是双职工,家里有一部半导体收音机,兄长喜欢听评书,每天必定准时播放评书。有一天,收音机播评书,是单田芳先生播讲的《隋唐演义》,单先生正讲到程咬金大赦出狱,生活贫困,到集上卖耙子。单先生那略带嘶哑的浑厚声音极具魔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就牢牢地把我吸引住了。没想到还有这么神奇的收音机,还有这么好听的故事,幼小的我虽不知道评书为何物,只觉得单先生的评书远比老人们讲古要好听得多。从那以后,我就深深地沉迷在单田芳老师的评书里。
那时候,收音机每天中午十二时半到一时半,播放《三侠五义》《隋唐演义》《水浒外传》等著名传统评书。自从迷上评书,一放学我就急着往家跑,一刻都不愿耽误,生怕回家晚了落下一段。每天上午,我最怕最后一节课的老师拖堂,于是,作为学霸的我,总是积极主动抢着回答老师的提问,让老师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好早早放我们回家。
有一次数学梁老师讲评试卷,超过时间还没放学,急得我像丢了魂似的。我心里惦记单先生的评书,坐立不安,开小差了,以至于梁老师提问我两次都没听见,同桌推推我说:“老师提问你,你和3位同学共搬了360本书,平均每人搬了多少本书?”我随口答道:“ 120本。”全班同学哄然大笑,窘得我真想找地缝钻进去。
每天回家听单先生的评书,我就抢坐在离收音机柜最近的小矮凳上,希望能听得清楚些,兄长总是打趣我说:“这是男孩子听的评书,你咋这般入迷?”我理直气壮地说:“是谁规定只能男孩子听?听评书让我了解了历史,开阔眼界,不是很好吗?”兄长乐呵呵地把最好的位置让给我。听着收音机从上方飘下来的故事,我总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精彩之处,我与兄长高声叫道:“好!”
单先生说的评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隋唐演义》中;“程咬金、尤俊达截皇杠”那一段儿。那段书人物不多,但非常具有戏剧性,心理变化也特别丰富。尤其是能把程咬金的混楞和尤俊达的老谋深算用语言表述得活灵活现,使这两个人物在我的心里活跃起来,我不得不佩服单先生的本事。
的确,那时听单先生的评书几乎是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不吃一顿饭,也不能少听一集《水浒》。更主要的是,每到故事进展到关键时,他总是以一句相同的话结束:“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我欲罢不能。为了听评书,我有时候手里端着半碗饭,有时候空着手撑着下巴,痴痴守候在收音机旁,生怕漏掉了一字一句。母亲总是不解地问:“听那评书难道能管饱?”
时光荏苒,随着社会迅猛发展,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知多彩世界,每天中午痴痴守在收音机旁听评书的年代,已经成为我童年的一个印记,永远铭刻我的心里。感谢单先生,他的艺术造诣给我童年的生活带来了愉悦、快乐、知识与智慧。他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将永远成为艺术的瑰宝。愿单先生一路走好,再无“且听下回分解”了。
李满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