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是时代之音。
当年低矮的平房变成了崭新的小洋楼,荒野地里“长出”了现代化厂房;十多年前第一条公路穿城而过,如今园区路网纵横交错……改革开放40年来,归侨侨眷们共同见证了广西—东盟经开区这个“华侨农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见证了祖国生机勃勃的发展。日前,记者采访了广西—东盟经开区的部分归侨,听他们讲述“那些年,农场的变迁”。
房子高了,道路通了,面貌焕然一新
越南风味的猪脚粉,印尼特色的广场舞,东南亚口音的来往行人……在广西—东盟经开区,“南洋味”十足。
1960年3月,为安置印尼归侨,当地政府先后在武鸣华侨农场(广西—东盟经开区前身)的正安农场正安工区及武帽工区的雷花、杏花、閧臆等4个地方安置了1459名印尼归侨。许岩在父母归国抵达正安农场后不久出生,是在华侨农场出生的印尼“侨二代”。
“以前到处是平房,门前就是菜地。”许岩回忆起上个世纪60年代的武鸣华侨农场时这样说。如今,随着广西—东盟经开区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建设发展,许岩身边的一切都变了。“工厂、高楼大厦建起来了,马路修出来了,这里不再是以前的小村子了。”他感慨道。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1980年开始,各类企业纷纷在华侨农场成立,从国有经营到中外合资,这里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
1990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广西国营武鸣华侨农场基础上建立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南宁华侨投资区;2004年3月,建立中国—东盟经济园区,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更名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2010年1月,开发区被列为自治区政府重点支持的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2013年3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随着名称的不断变更,农场的面貌亦焕然一新。
生活好了,更幸福了,群众安居乐业
每当夜幕降临,在华侨城社区的广场上,有人跟着东南亚音乐翩翩起舞,有人在锻炼身体。“自从成立社区后,每周都和邻居们在广场上跳舞,比过去开心多了。”印尼归侨林庆忠每逢周一、三、五都会和社区的其他归侨、侨眷一起,到小区广场上跳印尼舞,享受闲适美好的时光。
2014年9月,为实施华侨农场综合改革和棚户区改造规划,切实改善归侨侨眷们的居住环境,广西—东盟经开区成立了华侨城社区。
在华侨城社区,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的社区广场和崭新的华侨城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周围被栋栋高楼所环绕。相比过去一排平房被耕地所围绕的时代,华侨城社区除了拥有舒适的住房,还有安心、舒心、贴心、细心的社区服务,让归侨侨眷们体会到了安居乐业的幸福。
回想起过去的艰苦生活,林庆忠说:“小时候希望能吃得好一些、住得舒服一些,现在不仅实现了这些愿望,自己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如今,不仅能享受安居乐业的幸福,林庆忠的孙辈们还享受到了开发区丰富的教育资源。近些年,南宁东盟中学、开发区第二小学、致和路小学,第二、第三幼儿园相继在开发区竣工投入使用;2015年,南宁教育园区启动建设。教育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广大归侨侨眷的子女都能在本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留下过去,珍藏美好,记录发展蜕变
在社交媒体风行的今天,用手机拍照,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悄然成为众多市民的习惯。然而,在40年前那个连照相都算奢侈的年代,越南归侨郑巩用相机记录着生活的变迁,留下了珍贵的相片。
一片荒无人烟的甘蔗地,一条正在建设的现代化公路,一座人潮涌动的百货大楼,一个热闹非凡的华侨城社区,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这些是郑巩珍藏的几张最重要的相片。
“每次看到这些相片,我都会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感到开心,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郑巩说,1978年回国至今,他怀着对摄影的热爱及对开发区的深情,用镜头记录着身边人与事的变化。
一拍就是40年,郑巩记录了开发区的许多大事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算武华大道的修建。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修建一条从武鸣到华侨农场的一级公路。
“以前,这里不要说一级路,各生产队之间的道路都不好走,交通十分不方便。”郑巩说,“要修公路,我十分期待,一定要记录下开发区这件重要的大事。”
从武华大道施工到通车的8个月时间里,郑巩拍下了不少照片,见证了这条道路的诞生。从那以后,开发区的路网不断完善,郑巩的快门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