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化,时代变迁,一个个镜头对准了绿城新发展,一张张照片记录下南宁新面貌。

8月29日,“壮乡六十载 南宁新画卷”2018全国网络媒体南宁行大型采访活动和全国电视媒体“改革开放40年全媒大调研”大型新闻活动拉开帷幕。连日来,来自全国近40家主流网络媒体的记者、编辑、网络大V、网红主播和部分省市级电视台的联合报道组聚焦邕城,深度解读南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多角度、全方位展示这座城市的美好形象和独特魅力。

泛舟百里秀美邕江,感受生态之美;漫步那考河湿地公园,见证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蜕变;走访南宁市博物馆,对话邕城历史……8月28日至9月2日,网络媒体人感受南宁“金不换”的生态风光和极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解码科技创新的奥妙,见证本土企业开拓世界市场的奇迹。8月29日至30日,部分省市级电视台深入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体验南宁厚植创新沃土、锻造发展新优势的魅力。

南宁优美的城市风光、独特的壮乡文化、浓厚的创新氛围给媒体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采访让我看到南宁之美,也要让全国人民了解不一样的南宁,对它因知而爱,因爱而行。”齐鲁网记者董迪说。

欣赏秀美生态,描绘绿城印象——

“优美的生态环境令人惊艳”

邕城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近年来,南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按照“治水、建城、为民”城市工作主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8月28日至9月2日,网络媒体人游览了邕江,观赏了青秀山风景区,走进了那考河湿地公园……身临其境感受南宁秀美的生态环境。

邕江是千年哺育城市的母亲河,万象不息的河流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乘着游船顺流而下,记者们一睹百里秀美邕江的风光。

永和大桥高大伟岸,贯通邕江南北;滨水步道沿着两岸蜿蜒,景观建设初具规模,亚热带植被郁郁葱葱……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潘祖英在船上现场作画,绘下邕江美景,引来记者们的连连赞叹。“多彩贵阳”记者李曜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邕江百里秀美风光令人难忘。”

邕水长流,青山有情。随着行程的推进,记者们来到素有“绿城翡翠,壮乡的凤凰”之称的青秀山风景区。

在这里,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常年绿树苍翠,诸如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苏铁类植物有近万株,满山遍野,郁郁葱葱。

行走在绿色丛林里,大家不禁驻足拍照留念。“看着周遭尽是承载着数亿年DNA遗传的神奇植物,有种时光穿梭的感觉,好像随时能从树丛间蹿出一只恐龙。”中国网记者刘莹惊叹道。

青秀山兰园是广西乃至全国最大的自然生态兰花专类园,也是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典范,构建的自然水生态系统,可最大限度对雨污进行自我净化、实现水体循环,持续地为青秀山兰园及周边提供清洁的水源。

沿着曲径拾级而下,幽香袅袅、石间溪畔、岸芷汀兰的美景让“浙江在线”记者余巧妮很是兴奋,她说:“兰园景观别具特色,饱含着大气的自然之美,满园芬芳真让人心旷神怡。”

那考河的华丽蜕变,则是南宁市生态环境整治成果的又一个缩影。“过去这里水质黑臭、荒草丛生,现在已是一幅生机盎然的城市生态画卷……”记者们边聆听工作人员讲述那考河从黑臭水体变身生态画卷的精彩故事,边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那考河之美——美人蕉花开正艳,河水清澈蜿蜒,净水梯田层叠,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画卷展现在眼前。

“随手一拍都是美景”“‘中国绿城’名不虚传”……“那考”壮语意为美丽的绿色水田,大家参观后表示,现在的那考河真正体现了名字的原意,优美的生态环境令人惊艳。

品味邕城文化,勾勒今朝面貌——

“南宁的文化艺术土壤相当肥沃”

“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南宁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紧跟时代步伐,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探访邕城历史,感受壮乡文化,也是网络媒体人的重要行程之一。

在南宁市博物馆,从简陋的贝壳刀具、石器到精美的青花瓷,从五彩的壮锦、精细的铜鼓到古邕州八景,邕城的风情一览无余,网络媒体记者们在这里解锁邕城的文化密码,共同品味八桂首府的“邕魂”。“大厅展示的邕字艺术展让人印象深刻,‘邕’意为城市四方有水环绕,又有熙融和睦之意,给人浓郁的历史感受。”四川新闻网记者冉东女说。

“南宁位于邕江与左右江流域的交汇处,自古便是岭南地区的政治军事重镇,更是中国近代内陆沿海第一个‘自开商埠’的城市。”走进南宁近现代历史展厅,讲解员向网络媒体记者们介绍,而在实景复原的“民国街”内,大盛祥酱园、万国大饭店……南宁本土百年老字号盛景重现。

“历史是枯燥的,但是南宁市博物馆把内容与空间融合得非常好,用3D拼图、动画视频讲解、民俗灯光秀等现代科技来演绎历史文物故事,参与体验感强。”南昌大疆网记者肖学文说。

穿过动荡岁月的炮火硝烟,现代南宁开启了安居乐业的繁荣局面。一场声光电结合的炫彩灯光秀伴随着悠扬民歌,将南宁的风土人情与新时代风貌完美展现。

“了解到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积淀,更觉得如今这繁荣都市的来之不易。”广州日报大洋网记者韦馨尧说。

如果说南宁市博物馆承载着日新月异的邕城的“魂”,那么坐落于邕江南岸的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可算是南宁与世界接轨的纽带。

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外形设计灵感源于广西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犹如山峰穿云而过,将广西特有的自然风光以建筑的载体呈现于世。

在音乐厅,记者们现场聆听了广西文化艺术中心镇厅之宝——管风琴演奏。“多功能厅内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在厅内看不到音响存在,却能听到动听的音乐。随意变化的座椅和舞台,绚丽的灯光,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处处蕴含高科技。”新华网李钰说。

腾讯编辑姜炜连连感叹道:“从巧思的建筑、高端的软硬件配置不难看出,南宁的文化艺术土壤相当肥沃。”

感受开放魅力,铺展人文画卷——

“今非昔比,对南宁有了新的认识”

南宁市对外文化交流成效与包容开放的新形象,吸引了各网络媒体记者的重点关注。

要说最能展现南宁开放魅力的,莫过于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作为服务东博会的主会场,这朵美丽的“朱槿花”在过去的15年里,不断地提升南宁的国际影响力。

网络媒体记者们欣赏了这座地标性建筑,环视朱槿花厅时,云南网记者李茜赞叹: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造型设计巧妙,从远处看清新秀丽,像一朵盛开着的朱槿花,走近展厅又感觉气势恢宏,高端大气,极具南宁特色。”大家纷纷放慢脚步,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此情此景。

2004年,腾讯网记者姜伟第一次来到南宁,曾报道了第一届东博会。如今,他故地重游,感慨万千,说:“与15年前相比,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硬件设施、会议筹备水平都今非昔比,变得越发完善,让我对南宁有了新的认识。”

步入坐落于青秀山脚下的南宁方特东盟神画主题乐园,大面积雕刻镂空高窄的老挝庙宇、糅合法国风情的越南教堂、粗犷神秘的仿柬埔寨吴哥窟建筑等东盟十国最负盛名的名胜古迹和建筑一一呈现,并运用激光多媒体、立体特效、微缩实景、真人秀等表现手法,将东盟十国历史文明精粹完美呈现。记者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越南水上集市、老挝千年塔銮寺的变迁、印尼独有的节庆文化和民俗等,该乐园通过十个国家、十个故事、十一大主题项目、十一段传奇体验,实现一站式“打卡”东盟十国。

记者们现场体验了“伴你飞翔”飞翔球幕影院等室内项目,东盟十国的特色自然人文风光尽展眼前。“这个项目让我很惊喜,从没体验过这种项目,相当真实和刺激。”南海网记者陈元才说。

探访创新发展,体验南宁速度——

“创新氛围浓厚,相信未来更加美好”

8月29日至30日,全国10多家省级电视台成立联合采访组聚焦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南宁·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近距离触摸南宁创业创新发展的新律动。

在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热轧锻造中心内,机器轰鸣,一片繁忙,车间内整齐地放着各种铝型材。

各种高大上的先进生产设备,国际一流的铝加工专业团队,从粗放型门窗电解铝型材的生产到航空航天、轨道交通、IT电子、铝制汽车等领域的高精尖铝制型材产业链延伸……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的成功转型和创新突破让大家不禁频频发出赞叹。

上海东方卫视记者常颖表示,南南铝的华丽转型让她真切感受到南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魄力和勇气,这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南宁发展成效的有力见证。“从最基础的电解铝产品到飞机、火箭、高铁等一系列高精尖的铝深加工产品,这些变化足以让人振奋,体现出南宁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

“看了一个航天火箭用的锻坯,这让我很受触动。南南铝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后,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突破了原有的技术难题,现在一些高精尖的铝产品实现自主研发,真的很了不起!”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三沙卫视记者沈黎表示,这次来南宁收获很大,素材丰富,一定会深入报道南宁的发展成效,让更多观众看到南宁工业发展的新成效。

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炫酷的VR展示、固定翼无人机……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各种高科技产品吸引了记者们的眼球,大家认真听介绍,驻足交流,不停地按下手中的快门,生怕错过每项精彩的科技项目。

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郑旸表示,他曾经参观北京的中关村,但是此次参观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之行,感受更加直观。“南宁在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值得湖北借鉴,我会用镜头记录下南宁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向观众呈现出不一样的南宁。”

“这次采访,南宁的变化很鼓舞人心,南宁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城市成长为飞速发展的美丽绿城。现在的南宁创新氛围浓厚,相信未来的南宁会更加美好。”贵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记者何松容说。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韦静 吴子贤 见习记者罗小夏 实习生彭润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潘浩 见习记者叶子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