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曾经撑起一片天的父母,已经头发花白,身体孱弱,他们需要的是安逸的晚年生活。人口老龄化逐渐从文字中走进现实,走到年青一代的面前,赡养老人成为整个社会需要承担起来的责任。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让医养结合落到实处,确保老年人真正享受幸福晚年。自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以来,我市不断在养老服务行业努力探索,积极培育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着力破解养老困局。

●培养专业护理人才队伍

7月27日,全国医养照护专项技能培训项目启动仪式暨首届医养照护师资培训班在我市举行。首期有20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此次培训班共分为三期进行,授课者均为全国知名的康复护理、心理护理、音乐疗法、重症护理等方面的专家。学员完成三期培训后,经过严格的闭卷考试,成绩合格者,由北京卫人伟业国际医药研究中心与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共同颁发“医养照护师资岗位培训合格证”,由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官网“中国卫生人才网”提供认证查询。通过考核认证的学员,具备《医养照护服务岗位人才》培训教师资格,可作为国家职能技能鉴定考评员、考务员,颁发考评员、考务员证书。我市有数家医院成为我市首批医养照护人才培训基地及医养照护人才培训实习基地。学员通过培训后可以培训其他护理人员或家政机构的从业人员。

中国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即“9073”模式: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在机构养老。随着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失能、失智人口在4000万的基础上不断增长,专业护理人员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如今的缺口。

“目前从事养老护理的主要是家政从业人员,这些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护理技能培训,对于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来说,这些护理服务是不专业也是不到位的。”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张燕燕说,医养照护专项技能培训课程融汇了很多人文方面的内容,失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亟须这样的关怀和照顾。

河池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护师韦利菊此次自费来邕学习医养照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医养结合不断推进,在医养照护方面亟须此类人才来填补缺口,我可以把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教授给更多的护士和有意从事养老护理职业的人,壮大专业护理人员队伍。”

今年8月份,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成为医养照护专项技能培训项目培训考核基地。目前,南宁市共有9个培训考核基地。“我们将组织专家组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评估,通过第三方评价确保培训出掌握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尽量满足医养照护方面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规范市场行为。”组织此次培训的相关负责人说。

●提供特色优质医养服务

在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内,老人们齐聚一堂,或围坐一起聊家常,或哼着小曲练毛笔字,在与医务人员的互动中,度过8月30日这特殊的一天。2017年8月30日,市八医院正式启用医养结合示范基地(老年病学科、全科医学科),成为南宁第一家正式接收老年人分享医养结合改革成果的公立医院,目前已收治1000多人次。

“医疗团队实行医养联合查房、多学科联合查房,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为每一位老年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并协同完成患者的整体诊疗过程。”市八医院老年病学科主任韦志宏说,以“医疗双重管理”和“无间隙星级服务”为特色,为老年患者提供人性化及全方位的特色医养服务。

在确保老年患者得到充分的医疗保障的同时,市八医院组织已有师资能力的护士成立护理团队,开展无陪护护理服务,实行包床到护、责任到人,为病人提供24小时无缝隙的诊疗、护理和日常生活照护等服务。

韦志宏介绍,专业护理人员还会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开导,保证其身体上的健康和使其拥有积极的心态,同时给予老年患者养生方面的辅导。崔奶奶自科室成立的第一天就住了进来,直到现在没有回过一次家,“中秋节、重阳节过得特别有意义,医务人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给了我很大帮助,让我在这里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关怀。”

市八医院探索出了一条特色的“以医为主,以养为辅”无陪护医养结合之路,有医疗需求和养护需求的老年人均能得到优质的医养服务,让老年患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消除医疗养老体系隔阂

医养结合,即把老年人所需要的健康服务引入养老机构。然而在过去,我市医疗体系和养老体系分离,老年人很难享受“养中有医、医中有养”的服务。

老年人生病就送到医院,治好就接回家,来来回回非常折腾。“老年人生病送来医院治疗,康复后可以选择出院,或者继续留在医院进行‘养’的环节。”韦志宏说,“医”“养”环节的转化需要符合医养政策才能进行,这样一种方式为老年患者医养结合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

据南宁市护理学会工作人员林启珍介绍,在对医养结合照护加强培训的同时,有关部门还计划开发一个软件,把全市相关的医疗机构包括各家政服务机构都整合进来,市民只要登录进去就可以找到合格的护理人员。“这样既能规范市场秩序,又能尽可能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