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来源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如不进行治疗会危及生命。但这种类型的淋巴瘤通过常规的抗肿瘤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实现治愈。
“近年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为患者带来更多治愈的希望和可能。”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血液及儿童肿瘤内科的谭晓虹教授介绍。
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病理亚型,具有高度异质性特征,患者临床表现不一、治疗效果不一,导致该病具有“同病不同命”的特点,故而疾病诊断和治疗要结合实际情况。
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一患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Ⅳ期B组, 肝脏、胆囊、胰腺周围及腹腔多发淋巴结受侵,合并梗阻性黄疸、肝功能衰竭、顽固性低钠血症。入院治疗时恶心、呕吐、腹胀、不能进食,病情危重。医生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利弊后,给予化疗及对症治疗,2周期后疗效评价肿瘤基本完全缓解,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目前化疗4周期,未诉任何不适。
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多数患者会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浅表部位出现无痛性肿物;或因淋巴瘤压迫气管和肺脏出现咳嗽、胸闷、气促等症状;侵犯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骨骼等部位的淋巴瘤,可导致患者出现腹痛、头痛、骨痛等。少数患者可能因为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消瘦、盗汗。
DLBCL确诊需要进行病灶部位的病理活检,可通过手术切除、粗针穿刺淋巴结或淋巴结外组织获得标本,再进行显微镜下形态学和特殊染色分析观察。国际推荐的最佳检查是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可以精准评价DLBCL侵犯部位及大小。
治疗方案应匹配患者情况
DLBCL患者的治疗效果需要结合多种临床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包括年龄、分期、体能状态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淋巴结外受累部位数量等。
谭晓虹介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肿瘤组织或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DNA进行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更精确地判断病情,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针对DLBCL的一线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不同的治疗手段包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传统化疗、放疗等,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是目前国际上推荐的DLBCL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可使60%至70%的患者达到根治的效果。联合应用新上市的抗体偶联药物维泊妥珠单抗(俗称“魔法子弹”)可进一步提高DLBCL治疗疗效。
谭晓虹提醒,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整体健康状况、病变严重程度、治疗耐受程度等进行个体化调整。建议患者与淋巴瘤专科医生讨论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DLBCL一线诊断和治疗领域的新进展为医生及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仍有许多问题等待医学专家去解决,如药物耐受性、治疗费用和长期疗效等问题。因此,亟需更多的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来验证新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
“我们期待与各位专家、同行共同努力,不断完善DLBCL一线诊断和治疗工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谭晓虹说。
本报记者李静